國內外最新疫情
[最新疫情]國內出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籲請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114/03/20
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5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能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病原所產生的類志賀氏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致病。
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調理肉品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選購農產品時,應優先選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而羊乳產品認明包裝瓶蓋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之GGM鮮羊乳標章。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
[最新疫情]新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且近日受冷氣團影響,除注意保暖,也應儘速接種JN.1疫苗,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114/03/18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3/11-3/17)新增6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例死亡病例;自2024/9/1起截至2025/3/17,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22例,其中112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6%以上。另國內近四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JN.1、LP.8.1等。另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非洲區近期上升,其他地區則呈下降趨勢;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另變異株LP.8.1占比亦上升。
疾管署提醒,近日受冷氣團影響,除注意保暖,也應儘速接種JN.1疫苗,目前全國JN.1疫苗庫存充足,滿12歲以上民眾可從Moderna及Novavax兩種廠牌擇一接種,而滿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則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Moderna JN.1疫苗,以及做好個人衛生及防護。如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維護自身健康安全。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仍處流行期,且各地氣溫驟降,請落實衛生好習慣,如出現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114/03/18
疾管署指出,國際疫情部分,全球流感近期呈下降趨勢,惟北美洲美國及加拿大疫情仍高於閾值。多數國家流行A型H1N1,美國H3N2及H1N1共同流行,韓國流行B型,歐洲則為H3及B型共同流行。
疾管署已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至本(114)年3月31日止,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即可開立,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目前仍處流感流行期,且本週氣溫驟降,社區流感病毒傳播風險持續,仍須留意有無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等流感常見症狀,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4月8日起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不全者等對象增加接種1劑JN.1 COVID-19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114/03/18
疾管署說明,JN.1 COVID-19疫苗自去(2024)年10月1日起提供接種,疫苗保護力會隨著時間遞減,鼓勵間隔已滿6個月之長者及免疫不全者等重症高風險對象儘快安排接種第2劑JN.1 COVID-19疫苗,提升免疫保護力,減少疾病威脅。其中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包括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洗腎患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患者、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以及其他經醫師評估有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者。
疾管署提醒,JN.1 COVID-19疫苗截至3月17日已累計接種204.3萬人次,全國接種率8.6%。由於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持續,且國內新冠併發重症本土及死亡病例多數皆未接種JN.1 COVID-19疫苗,呼籲不要因曾感染過新冠、曾接種先前新冠疫苗而輕忽新冠疾病侵襲威脅。目前提供之Moderna及Novavax兩種廠牌均安全且可有效對抗目前主流病毒株,如為滿12歲以上未接種JN.1 COVID-19疫苗者可從兩種廠牌擇一接種,而滿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Moderna JN.1 COVID-19疫苗,請符合之條件者儘快完成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共同降低重症和死亡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腹瀉疫情仍為近5年最高,籲請落實手部、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清理 114/03/18
諾羅病毒可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或器物,以及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傳播,其傳染力強且低病毒量即可致病,潛伏期約10-50小時,臨床常見症狀為水瀉及嘔吐,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病程長短(約1至10天不等)取決於所感染病原種類及個人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提醒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餚及食物貯存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應避免生食生飲,食物澈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此外,落實環境消毒清理亦有助於減少諾羅病毒傳播。疾管署呼籲民眾如有水瀉、嘔吐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另外,處理受患者污染的器物表面(如課桌椅、地面、門把等)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以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稀釋漂白水應當天配製並標示日期,必須加蓋並避免陽光照射,未使用完應於24小時後丟棄。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提醒民眾落實防鼠「三不」措施 114/03/11
疾管署表示,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在自然界的傳播宿主為鼠類等齧齒類動物,人類吸入或接觸遭帶有漢他病毒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包括糞便、尿液、唾液)污染之塵土、物體,或被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的風險。
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隨時做好環境清理,防火巷、排水設施(下水道、水溝蓋)、雜物堆、牆垣為鼠類族群活動熱區,請針對該等特定環境加強捕鼠與滅鼠工作。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先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另為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造成傳播,請使用清除污物之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再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
[最新疫情]新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新冠併發重症本土及死亡病例中96%以上未接種JN.1疫苗,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114/03/11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3/4-3/10)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2025年3月10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16例,其中11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6%以上。另國內近四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JN.1、LP.8.1等;國際疫情部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各區署近期均呈下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
疾管署統計,JN.1疫苗截至3月10日已累計接種203.6萬人次,為去年同期約1.1倍,其中Moderna JN.1疫苗累計191.3萬人次,Novavax JN.1疫苗累計12.3萬人次。
疾管署提醒,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仍持續,對於健康威脅還是不容輕忽的,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請尚未接種者儘速接種,滿12歲以上民眾可從Moderna及Novavax兩種廠牌擇一接種,其中Novavax JN.1疫苗效期僅至今(2025)年4月5日;而滿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則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Moderna JN.1疫苗,呼籲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提醒如有呼吸困難、發紺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114/03/11
疾管署說明,全球流感近期處下降趨勢,鄰近國家及地區如香港及韓國仍高於閾值,北美洲仍處高點或高於閾值。多數國家流行A型H1N1,美國H3N2及H1N1共同流行,韓國流行B型,歐洲則為H3及B型共同流行。
疾管署指出,為因應社區流感病毒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已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至本(114)年3月31日止,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疾管署提醒,目前仍處流感流行期,須留意有無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等流感常見症狀,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腹瀉疫情仍為近5年最高,籲請民眾、餐飲旅宿業落實手部、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清理 114/03/11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第10週(3月2日至3月8日)腹瀉門急診就診255,775人次,較前一週281,132人次下降9.0%,仍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7週至第10週)共接獲 274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 156 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52件,占97.4%)為多。
疾管署指出,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且低病毒量即可致病,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或接觸受汙染的食物、飲水或物品,以及吸入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潛伏期約10-50小時,臨床常見症狀為水瀉及嘔吐,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病程長短(約1至10天不等)取決於所感染病原種類及個人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疾管署呼籲,為降低諾羅病毒傳播風險,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餚及食物貯存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澈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疾管署提醒,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在家休息,並透過少量多餐補充水分、營養及電解質,至症狀解除48小時後再恢復上班上課,如需外出應佩戴口罩,避免傳染他人。另外,處理受病患污染的器物(如課桌椅、地面、門把等)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疾管署公布日本旅客麻疹確定病例可傳染期活動史,請曾出入相關場所者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與衛生單位聯繫安排就醫 114/03/11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5)年截至3月10日,累計1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包含7例境外移入個案,均自越南移入,其餘5例屬2024年中部某醫院群聚、1例為越南境外移入致國內感染病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皆高於2021-2024年同期。國際疫情部分,近期多國疫情爆發,鄰近國家越南近期疫情嚴峻,河內市單週新增120例,今年累計報告745例,較去年同期無報告病例,疫情明顯上升,該國去年累積報告4.5萬餘例病例及16例死亡;日本近1週(2/27-3/5)新增4例,為今年以來最高,該國今年累計9例,多為境外移入。北美洲疫情上升,美國德州疫情持續擴大,截至3月7日,德州及新墨西哥州報告228例,其中2例死亡;加拿大今年初至3月初麻疹病例激增,截至3/6累積報告227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等4省份。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主要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與感冒症狀相似,請勿輕忽;疾管署除透過機場多媒體看板加強宣導,同時特別籲請旅行社、領隊導遊等從業人員,主動提醒前往越南等流行地區團員及旅客,如出現前述疑似症狀,入境時,請主動洽機場檢疫人員評估及協助;返國後,3週內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及時診斷及啟動防疫措施。
[最新疫情]國際婦女節即將來臨,呼籲女性朋友們預防性病做好防護,及早篩檢與治療,要美麗也要健康! 114/03/07
21歲的小萱(化名)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異常就醫,經診斷發現感染了淋病。她感到困惑,因為自己沒有明顯的症狀,且過去未曾感染。經醫師進一步問診,才知道她的伴侶近期出現尿道不適,卻未主動告知且未就醫治療,平日兩人又沒有戴保險套的好習慣,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醫師提醒,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在女性身上可能無明顯症狀,未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可能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因此定期篩檢至關重要。
疾管署今(7)日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738人、淋病7,605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2023年相比,整體梅毒下降2%、淋病下降8%。性傳染病如梅毒、淋病等感染初期可能無症狀,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恐影響生殖健康或傳染給胎兒造成早產、死產等併發症。疾管署將持續監測疫情並強化防治工作,加強醫療院所檢驗通報與治療介入,並與教育部、國民健康署等單位合作,推廣性健康與性病防治知能。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梅毒是梅毒螺旋體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潛伏期約10至90天,第一期常見生殖器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具高傳染性;第二期會引起全身性症狀,如皮疹、頭痛、倦怠、發燒等,若不接受治療,晚期則可能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
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引起之性傳染病,主要影響生殖系統,男性感染後2至7天會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感染多無明顯症狀,若不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淋病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
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及口或肛交等都有可能被感染。因此,預防性傳染病的關鍵在於: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等,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很重要的是要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檢驗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即伴侶間相互傳染,導致感染反覆發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疾管署再次提醒,為了自己、親密伴侶和下一代著想,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性傳染病,請立即至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或家醫科等科別就醫,及早篩檢與治療,避免再度傳染給伴侶及下一代。
[最新疫情]新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接種JN.1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可達50-60%,籲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114/03/04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2/25-3/3)新增5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5例死亡;自2024/9/1起截至2025/3/3,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07例,其中11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另國內近四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LP.8.1、KP.3.1.1及JN.1等。
疾管署指出,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近期呈下降趨勢,其中,非洲區上升,其他地區則下降或持平;鄰近國家日本近期病例下降,美國近期陽性率、急診就醫率及住院率均呈下降趨勢;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另變異株LP.8.1占比亦呈上升。
疾管署統計,3月3日已累計接種202.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1.1倍,其中Moderna JN.1疫苗累計190.9萬人次,Novavax JN.1疫苗累計11.9萬人次。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國尚餘Moderna JN.1疫苗約325.7萬劑、Novavax JN.1疫苗約8.1萬劑,其中Novavax JN.1疫苗效期僅至今(2025)年4月5日,如為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的民眾有Novavax JN.1疫苗需求接種,請儘速前往接種;而滿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則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Moderna JN.1疫苗,呼籲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籲請落實手部、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清理;餐飲旅宿業加強環境衛生及員工健康管理,共同防範腸胃炎 114/03/04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第9週(2月23日至3月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 275,238 人次,較前一週308,626人次下降10.8%,仍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6週至第9週)共接獲 344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 180 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72件,占95.6%)為多。
疾管署指出,依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今(2025)年截至2月底流行病毒株以GII.17為主,該型別已多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民眾無免疫力,提醒民眾如廁後、進食及備餐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餚及食物貯存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澈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
疾管署強調,近期腹瀉群聚案件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場所、校園為多,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健康情形,如疑似腸胃炎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另外,為降低諾羅病毒傳播風險,處理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如課桌椅、地面、門把等)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仍處流行期,請落實衛生好習慣,如出現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114/03/04
疾管署3月4日表示,今(2025)年第9週(2/23-3/1)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1萬5千餘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因上週連假期間人群南北交流、聚會增加且氣溫將下降,社區流感病毒傳播風險持續,提醒民眾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
疾管署說明,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上週(2/25-3/3)新增64例重症病例,13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3/3累計1,063例重症病例(994例A型H1N1、45例A型H3N2、12例A型未分型、12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計217例(206例A型H1N1、8例A型H3N2、3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別有85%及8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國際疫情部分,鄰近國家及地區皆呈下降趨勢,惟香港及韓國仍高於閾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處高點或高於閾值,另加拿大仍呈上升趨勢。多數國家流行A型H1N1,韓國流行B型,歐洲則為H1N1及B型共同流行。
疾管署指出,截至本(114)年3月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共計接種667.4萬劑(疫苗使用率99.8%),尚餘公費疫苗約1萬劑。疾管署呼籲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流感高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疫苗,並建議民眾可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名單,向合約院所預約後再前往接種,以免向隅。
疾管署提醒,流感仍處流行期,民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1例境外移入病例;WHO宣布M痘疫情持續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籲請落實自我防護,符合M痘疫苗接種對象應儘速打滿2劑 114/03/04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2月新增約3,120例病例,自今年初截至2月28日已累計約7,920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國家包括澳洲、中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香港、越南、紐西蘭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全球自2022年截至今年2月28日累計131國(/地區)報告約12萬8千餘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等多國亦已出現Ib病例。本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已將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巴西、澳大利亞、烏干達等5國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 並將美國、西班牙、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德國、加拿大、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日本、香港、菲律賓等10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上週(2/26-3/3)新增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感染國家為泰國,截至本年3月3日累計確診455例病例(426例本土及29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2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目前國內雖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尤其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將於4月中旬展開,預計將吸引世界各國遊客聚集狂歡,提醒民眾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者,或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接種1劑保護力僅4成,2劑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並鼓勵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再延長至今(114)年3月31日止 114/03/04
疾管署呼籲,近日溫差變化大,適逢流感影響期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今年3月10日起,提供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符合資格者請儘速接種 114/02/28
疾管署說明,19-64歲IPD高風險對象定義如下,請符合資格者檢具診斷書等相關佐證資料,或經醫師依健保就醫資料或病歷等評估後接種。
一、IPD高風險對象: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
二、接種年齡:「接種年」減「出生年」大於等於19歲及小於等於64歲者,以114年為例,於民國50年(含)以後出生且95年(含)以前出生者符合接種年齡之條件。
疾管署提醒,19-64歲IPD高風險對象接種原則如下,請依過往接種史接種:
一、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應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
二、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且間隔至少8週者可接種1劑PPV23。
三、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接種1劑PCV13。
四、如已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經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需再接種PCV13及PPV23疫苗。
疾管署再次呼籲,請符合資格者儘速前往接種,65歲以上民眾為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尚未完整接種PCV13及PPV23者,亦請儘速安排接種。
[最新疫情]腹瀉疫情略微上升,請落實手部及飲食衛生 114/02/25
疾管署2月25日表示,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略有上升,提醒務必落實手部及飲食衛生。如出現水瀉、嘔吐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第8週(2月16日至2月22日)腹瀉門急診就診 304,418 人次,較前一週289,666人次上升5.1%,仍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5週至第8週)共接獲 410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03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95件,占96.1%)為多。
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且低病毒量即可致病,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受污染的物品、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潛伏期約10-50小時,臨床上以急性腸胃炎為表現,常見症狀為水瀉及嘔吐,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餚及食物貯存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澈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如需外出應佩戴口罩,避免傳染他人。疾管署提醒,近期校園腹瀉群聚案件增加,為降低諾羅病毒傳播風險,處理患者嘔吐物或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以拋棄式紙巾覆蓋吸收清除後,用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由外往內消毒清理,待作用 30 分鐘後再以清水擦拭;課桌椅、地面、門把等如被污染,應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待作用 10分鐘後再以清水擦拭。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提醒請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如有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114/02/25
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上週(2/18-2/24)新增83例重症病例,23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24累計999例重症病例(934例A型H1N1、44例A型H3N2、9例A型未分型、12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6%),另死亡病例累計204例(194例A型H1N1、7例A型H3N2、3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別有85%及8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另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處高點,鄰近國家及地區之香港、韓國及新加坡皆高於閾值,中國及日本呈下降趨勢,歐洲處高點,北美洲國家部分,加拿大呈上升趨勢,美國則處高點,多數地區主要流行型別以A型H1N1為主,惟歐洲及韓國則以A型H1N1及B型共同流行。
疾管署指出,截至今(2025)年2月24日止,公費流感疫苗共計接種665.5萬劑(疫苗使用率99.5%),尚餘公費疫苗2萬餘劑,由1,070家合約院所(含114家醫院、762家診所、194家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呼籲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流感高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疫苗。
疾管署提醒,流感仍處流行期,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本週受冷氣團、228國定假期等影響,新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請加強保暖並儘速接種新冠疫苗,以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114/02/25
疾管署2月25日表示,本週冷氣團影響持續,且適逢228國定假期,出國旅遊及往來頻繁,易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機率,須持續注意重症病例發生風險;另自今(2025)年2/26起提供Moderna JN.1疫苗單劑型(0.5毫升)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0.25毫升,請尚未完成接種新冠JN.1疫苗之滿6個月以上民眾,尤其對於感染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以增強免疫保護力,保障自身與親友健康。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2/18-2/24)新增1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例死亡;自2024/9/1起截至2025/2/24,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02例,其中106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另國內近四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KP.3.1.1、LP.8.1及JN.1。
疾管署指出,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其中東地中海區上升,其他地區則下降或持平;全球近28天(2024/12/9-2025/1/5)期間,新增逾16萬例病例及3,300例死亡,病例數及死亡數較前28天期間分別下降21%及上升14%;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另變異株LP.8.1占比上升。
疾管署提醒,鑒於國外新冠疫情持續,且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占比最高的XEC變異株可提供保護;而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故呼籲民眾注意保暖的同時,如具出國需求者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2月26日起提供Moderna JN.1疫苗單劑型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請家長儘速帶家中孩童完成接種 114/02/25
疾管署2月25日表示,因應幼童新冠JN.1疫苗接種需求,依據今(2025)年1月22日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及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決議,自今年2月26日起提供Moderna JN.1疫苗單劑型(0.5毫升)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0.25毫升,且依感染管制原則,採「單劑型排掉半劑量後接種剩餘0.25毫升劑量使用」,由於孩童於托嬰/托育中心、幼兒園及學校因活動接觸頻繁,易造成疾病傳播導致群聚風險,呼籲家長儘速攜帶幼童前往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說明,針對未曾接種過任一劑新冠疫苗且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5歲幼童應接種2劑JN.1疫苗,2劑間隔至少4週,如未曾接種過任一劑新冠疫苗或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符合間隔,請家長儘速攜帶孩童完成2劑接種以確保儘早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2月24日止,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01.2萬人次,為去(2024)年同期1.1倍,目前全國尚餘Moderna JN.1疫苗約326.5萬劑、Novavax JN.1疫苗約8.9萬劑。鑒於國外新冠疫情持續,且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占比最高的XEC變異株可提供保護,呼籲民眾別輕忽新冠疾病傳播風險,且自今年2月26日起提供Moderna JN.1疫苗單劑型(0.5毫升)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0.25毫升。因此,呼籲尚未完成接種COVID-19 JN.1疫苗之滿6個月以上民眾,尤其對於感染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請尚未接種JN.1疫苗者扶老攜幼儘速接種,以增強免疫保護力,保障自身與親友健康。
疾管署提醒,Moderna和Novavax兩種廠牌的JN.1疫苗均安全有效,滿12歲以上可選擇一種廠牌接種;滿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則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Moderna JN.1疫苗。
[最新疫情]4月中旬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將至,疾管署提醒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週前接種M痘疫苗,提升保護力! 114/02/19
疾管署表示泰國於本(2025)年1月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3例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確診病例,皆為30至40多歲女性,3例均為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返回泰國途中出現症狀,且經疫調皆與確診或疑似個案有密切接觸或性接觸,顯示 UAE 有M痘第1分支病毒株之潛在傳播,目前泰國已進行接觸者追蹤,密切監測所匡列之接觸者。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將於4月中旬展開,預計將吸引世界各國遊客聚集狂歡,鑒於國際M痘疫情持續,接種M痘疫苗可預防第1及第2分支M痘病毒株感染,且M痘疫苗需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4週,而接種疫苗至少需14天方可產生完整保護力,疾管署提醒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週前接種疫苗,並落實自我防護。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1月新增約4,800例,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洲及菲律賓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自2022年截至今年1月31日累計報告約125,512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亦已出現Ib病例。WHO於去年8月14日宣布M痘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持續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風險。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2月17日累計確診454例病例(426例本土及28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確診3例本土病例,目前國內未有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接種1劑保護力僅4成,2劑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並鼓勵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目前全國共26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臺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民眾(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
疾管署呼籲,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近五年同期最高,赴流行地區落實防蚊措施,返國後如有不適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114/02/19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2/17累計7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分別自印尼(6例)及菲律賓(1例)移入,病例數為近5年同期最高;去(2024)年累計20例確定病例,亦均為境外移入,且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另全球疫情持續,今年截至1/22巴西、巴拉圭、哥倫比亞及法屬留尼旺島等4國累積報告逾5,000例病例及2例死亡,以巴西最多;去年全球累計約62萬例病例及213例死亡,分布於美洲、亞洲、非洲及歐洲,其中,亞洲病例數以印度最多,鄰近國家泰國及馬來西亞亦持續發生病例,美洲以巴西病例數最多,其次為巴拉圭。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呼籲,無論屈公病或登革熱,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均為清除孳生源,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同時提醒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最新疫情]腹瀉疫情仍處高點,籲請民眾落實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諾羅病毒 114/02/18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第7週(2月9日至2月15日)腹瀉門急診就診285,442 人次,較前一週306,567人次下降6.9%,仍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4週至第7週)共接獲 390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14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1件,占98.6%)為多。
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潛伏期約10-50小時,主要症狀為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疾管署提醒,為降低疾病傳播風險,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正確洗手;烹製菜餚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應分開處理,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
[最新疫情]近期冷氣團影響持續,請落實衛生好習慣並儘速接種新冠疫苗,以減少染病及重症風險 114/02/18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2/11-2/17)新增12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2/4-2/10)新增9例略增,自2024/9/1起截至2025/2/17,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88例,其中105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
近期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各區域均呈下降或持平;我國鄰近國家日本病例數呈上升趨勢於高點上下波動,中國病例數則呈波動下降趨勢;於1月上旬,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EC占比最高,其次為變異株KP.3.1.1。
疾管署表示,截至今(2025)年2月17日止,JN.1疫苗已累計接種約199.6萬人次,為去年同期1.2倍,其中Moderna JN.1疫苗累計189.5萬人次,Novavax JN.1疫苗累計10.1萬人次。
疾管署提醒,因228國定假期將至,出國旅遊及往來頻繁,更增加疫情傳播風險,而因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如具出國需求者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日常應落實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因應流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增購1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2月20日起提供11類高風險對象接種 114/02/18
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上週(2/11-2/17)新增122例重症病例,21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A型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17累計917例重症病例(858例A型H1N1、40例A型H3N2、8例A未分型、11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6%),另死亡病例累計181例(175例A型H1N1、4例A型H3N2、2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別有86%及90%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另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處高點,鄰近國家及地區之香港疫情持續上升,新加坡、韓國高於閾值,中國呈上下波動,日本則呈下降趨勢,歐洲處高點,北美洲國家則持續上升。亞洲主要流行型別以A型H1N1為主,歐洲以A型H1N1及B型共同流行,美國則為A型H1N1及A型H3N2共同流行。
疾管署說明,為利於第一線醫療院所人員接種作業,原計畫剩餘疫苗亦自2月20日起暫停提供擴大全民接種,所有公費流感疫苗自該日起均改為僅提供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原計畫第一階段對象接種;除未滿9歲初次接種流感疫苗應接種2劑(2劑間隔4週以上),其餘對象均接種1劑。疾管署提醒,若屬上述計畫對象且自113年10月1日以後未接種流感疫苗者,請踴躍前往接種。
[最新疫情]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延長至今(114)年3月15日止;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114/02/14
疾管署呼籲,近日溫差變化大,適逢流感影響期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疾管署再次提醒,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公費對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等感染流感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班/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最新疫情]疾管署增購流感疫苗10萬劑,可如期2月20日起提供流感高風險族群接種 114/02/12
[最新疫情]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確定病例,請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114/02/11
疾管署)2/11日公布我國今(2025)年首例本土傷寒確定病例,為北部10多歲男性,1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口腔潰瘍等症狀,就醫後住院治療並採檢送驗,2月5日血液檢出傷寒桿菌確診。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潛伏期曾與6名同住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推測可能因食用遭受汙染之海鮮而感染,其中2名家人亦曾於2至3天後出現腹瀉症狀,目前已康復;另4名家人、27名同班同學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相關防治措施,並採集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
依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自2021年起迄今累計傷寒確定病例26例,其中本土病例10例及境外移入病例16例,以20-39歲個案為多,境外移入個案以鄰近亞洲國家為主,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泰國2例。今年累積2例,其中1例本土病例,與2021-2024年同期0-1例相當。
疾管署說明,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及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或軀幹出現紅疹等。疾管署呼籲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甲殼類海鮮建議煮沸或蒸煮10分鐘再食用,食物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妥善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飲用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水;此外,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應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澈底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防範感染。
[最新疫情]適逢學校開學及燈節活動,新冠疫情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呼籲落實防疫措施,尚未接種新冠JN.1疫苗者儘速接種 114/02/11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2/4-2/10)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1/28-2/3)新增5例略增,自2024/9/1起截至2025/2/10,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76例,其中102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近期呈下降趨勢,其中東地中海區上升,東南亞區上下波動,其他地區則下降;我國鄰近國家日本病例數呈上升趨勢,美國近期陽性率則下降;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EC占比最高且呈上升趨勢,其次為變異株KP.3.1.1,占比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呼籲,依研究顯示接種JN.1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可達50-60%,目前國內提供新冠JN.1疫苗計有Moderna及Novavax兩種廠牌,呼籲尚未接種JN.1疫苗民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請選擇1種廠牌疫苗接種,以儘速完成接種,及早提升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日常應落實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落實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餐飲旅宿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共同防範腸胃炎 114/02/11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今(2025)年第6週(2/2-2/8)腹瀉門急診就診302,644人次,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惟預期就診人次將於本週出現反轉;另全國近4週(第3週至第6週)共接獲 398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15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2件,占98.6%)為多。
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50小時,患者可能因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疾管署呼籲,民眾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疾管署提醒,有疑似症狀者除了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並建議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持續上升,提醒如有呼吸困難、發紺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114/02/11
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上週(2/4-2/10)新增128例重症病例,28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10累計795例(742例H1N1、33例H3N2、10例A未分型、10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計160例(155例A型H1N1、3例A型H3N2、2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別有88%及92%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另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呈上升趨勢,鄰近國家及地區之新加坡及中國疫情上升,香港、韓國及日本則呈下降趨勢,前兩者仍高於閾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持續上升,尤其美國近期疫情嚴峻,本季流感季已累計2,400萬例及31萬例住院個案,並造成1.3萬例死亡。亞洲主要流行型別以A型H1N1為主,歐洲以A型H1N1及B型共同流行,美國則為H1N1及H3N2共同流行。
疾管署統計,截至今(2025)年2月10日止,公費流感疫苗共計接種657.3萬劑(疫苗使用率99.8%),尚餘公費疫苗1.3萬劑。考量目前仍為流感疫情高峰期,為提升較高風險族群接種率,疾管署已依行政院指示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最快2月20日起提供11類原計畫第一階段實施對象(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接種。
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仍處流感流行期。流感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等;若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請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另為因應流感疫情高峰,疾管署自113年12月15日起至今(114)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最新疫情]疾管署將依行政院指示緊急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儘速提供11類高風險對象公費接種 114/02/06
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仍處流感流行期。流感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等;若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請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另為因應流感疫情高峰,疾管署自113年12月15日起至今(114)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最新疫情]公布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請注意呼吸道衛生,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4/02/04
疾管署2/4公布今(2025)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為北部70多歲男性,無國外旅遊史,於今年1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頻繁跌倒由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有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及肺炎並收住負壓隔離病房,使用抗生素治療,醫院於1月22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住院期間經診斷疑似尚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出現血痰,糞便潛血及血紅素偏低情形,於1月31日因病況惡化往生。
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6年至2024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2例)相當,2016年至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為多(占30%),其次為19-24歲及65歲以上(各占23%)。
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病原為腦膜炎雙球菌,其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囟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
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並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最新疫情]急性腸胃炎疫情上升,多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請提高警覺,落實手部及飲食衛生 114/02/04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第4週(1月19日至1月25日)腹瀉門急診就診 242,589 人次,高於過去5年(2020至2024年)同期,於第5週(1月26日至2月1日,春節期間)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 146,851 人次,較第4週下降39.5%,主要因第5週適逢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所影響,預期連假結束後就診人次將回升1-2週再逐漸下降;另全國近四週(第2週至第5週)共接獲 336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20至2024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2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25件,占99.2%)為多。
疾管署指出,依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自去(2024)年起流行病毒株由過去最常流行之GII.4轉變為GII.17,與2015-2016年國內兩波諾羅病毒大流行之型別相同,因該型別已8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民眾可能無免疫力,如飲食不慎容易造成腹瀉群聚事件發生。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50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
[最新疫情]中部醫院麻疹群聚事件自1月11日起無新增個案,總計確診20例,全案已於1月31日監測期滿 114/02/04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5)年截至2月3日,累計7例麻疹病例,其中5例為國內感染病例且皆屬中部某醫院相關麻疹群聚個案,另2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均自越南移入;去(2024)年累計3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2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1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3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及印度各1例,另航空器感染3例。去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惟低於2019年。另國際疫情部分,與我國往來頻繁亞洲國家中,越南疫情持續,於春節期間(1/25-2/2)全國報告1,500餘例疑似病例,該國於去年報告逾3.8萬例疑似病例,其中確診逾6,700例,相較2023年確診數已逾百倍,需住院治療的重症病例佔40%,死亡13例;中國去年報告1,400餘例,日、韓去年累計報告約40餘例,皆較新冠疫情期間增加,惟尚未達新冠疫情前規模。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各4天內均具傳染力,近年個案多曾於幼年接種疫苗,惟疫苗產生的免疫力可能隨時間衰退而發生突破性感染,感染後的症狀通常較不典型,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冬春之際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為保護自身健康,民眾進出醫療院所或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並依醫療院所建議佩戴口罩,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感染風險。
疾管署再次呼籲,目前幼兒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充足,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接種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之幼兒前往流行區。
[最新疫情]近期低溫持續,請加強保暖並儘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以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114/02/04
疾管署)2/4表示,本(2025)年第4週(1/19-1/25)及第5週(1/26-2/1,春節期間)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分別約16萬2千餘人次及9萬1千餘人次,其中第4週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第5週因逢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門急診就診人次為91,436人次,預期連假結束後就診人次將回升1-2週再逐漸下降。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與本季接種流感疫苗株相符。
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近2週(1/21-2/3)新增142例重症病例,25例死亡,新增病例數及死亡數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3累計667例(621例H1N1、26例H3N2、11例A未分型、9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計132例(127例H1N1、3例H3N2、2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國內近2週(1/21-2/3)新增12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自2024/9/1起截至2025/2/3,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67例,其中102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
疾管署統計,截至本(114)年2/3止,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共計接種642.5萬劑(疫苗使用率97.5%),尚餘公費疫苗16.2萬劑;另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本流感季總使用量為22.3萬盒,上週使用量為2萬人次,目前尚有儲備量278.2萬人份(約占全人口數11.9%),其中35.6萬人份已鋪貨至各衛生局/所、合約醫療院所。新冠JN.1疫苗截至2/2已累計接種192.9萬人次,其中Moderna JN.1疫苗累計186.6萬人次,Novavax JN.1疫苗累計6.3萬人次。另因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且依研究顯示接種新冠JN.1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可達50-60%,目前國內提供之JN.1疫苗計有Moderna及Novavax兩種不同製程的疫苗,皆安全有效,請擇一廠牌疫苗接種,及早提升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仍處流行期,其中鄰近國家及地區中,香港疫情上升,新加坡、中國、日本持平或下降,韓國雖下降,惟仍高於閾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則持續上升,各國主要流行型別以A型H1N1為主,美國則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近期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6大區署中非洲及西太平洋區呈上升趨勢,東南亞區上下波動,其他地區則下降;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EC占比最高且呈上升趨勢,其次為變異株KP.3.1.1,占比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呼籲,近日冷氣團發威,預估週五將有下一波冷空氣接力來襲,易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機率,加上春節假日出遊、近日元宵燈節活動等人群聚集頻率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須持續注意重症病例發生風險,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公費流感疫苗剩約20萬劑,請民眾踴躍接種,並留意流感重症警訊 114/02/03
疾管署2/3說明, 113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約678萬劑,已自114年1月1日起開放全國年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民眾接種,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約量約20萬劑。另醫療院所也持續提供自費疫苗接種服務,有需求民眾可自行洽詢。
疾管署表示,本(2025)年第4週(1/19-1/25)及第5週(1/26-2/1,春節期間)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分別約16萬2千餘人次及8萬8千餘人次,其中第4週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第5週(1/26-2/1)因逢農曆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門急診就診人次為88,889人次(明日仍會回補),預期春節連假後,第6週就診人次將回升,至於是否回升超過第4週的16萬2千餘人次則有待評估。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與本季接種流感疫苗株相符。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2累計641例(599例H1N1、24例H3N2、9例A未分型、9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4%),另死亡病例累計132例(127例H1N1、3例H3N2、2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另為因應流感疫情高峰,疾管署自113年12月15日起至本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疾管署指出,北半球仍處流感流行期,其中日本1月31日公佈2025年第4週(1/20-1/26),該國全國約5,000個哨點醫療機構報告54,594例,定醫平均報告數11.06例,該國自2024年52週(2024/12/23-2024/12/29)報告64.39例,2025年第1週平均報告數33.82例,第2週略升為35.02例,後第3-4週降至平均20例以下。
疾管署提醒,流感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等;若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請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為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
[最新疫情]春節連假走春拜年請落實衛生好習慣,加強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並留意個人健康,健康迎新年 114/01/28
疾管署表示,國內流感疫情升溫並處流行期,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同期最高,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呼吸道病原體檢出以流感病毒為多,其中以A型H1N1為主;COVID-19疫情處低點,惟冬季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提醒民眾於假期期間,應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留意健康情形,向親友拜年時儘量拱手不握手,生病多在家休息,以阻斷病毒傳播風險。
依據疾管署往年監測資料顯示,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將達高峰,於2020-2024年之除夕至初五春節期間急診類流感累積就診人次分別為39,749、10,236、8,278、18,761、30,592,並依往年經驗於大年初二就診人次為多。提醒若自身或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具慢性病史等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並請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
疾管署說明,為兼顧民眾農曆春節期間傳染病就醫需求及急重症醫療量能與品質,獎勵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傳染病特別門診(簡稱特別門診),可診治呼吸道及腸胃道等多項傳染病,共計157家醫院配合開設,規劃開設約1,230診次(1/29(初一):393診次、1/30(初二):406診次、1/31(初三):431診次;最新資訊依各縣市衛生局公告為準),高於往年開設診次。特別門診開設醫院及診次等相關就醫資訊,已公布於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春節傳染病特別門診專區】(https://gov.tw/gvq)及各衛生局網站供民眾查詢。請民眾如有症狀需就醫時,請優先選擇就近診所或醫院之門診,落實就醫分流,避免湧入急診,以保全急診量能並防止交叉感染。
疾管署提醒,符合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以及時獲得保護力,出遊、聚會時應落實拱手不握手並注意手部與呼吸道衛生,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於室內聚會時注意通風,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疾病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及早就醫。
[最新疫情]農曆新春佳節,團圓聚餐請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平安健康過好年 114/01/27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1月21日,第3週(1月12日至1月18日)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187,282人次,高於2020-2024年同期(102,371-158,399人次),近期腹瀉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全國近4週(2024年第52週至2025年第3週)共接獲246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去年同期(53起),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3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多(133件,占97.8%),其次是細菌性病原(2件,占1.5%),提醒民眾注意防範。
疾管署指出,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依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較嚴重,尤其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等需要特別注意。
疾管署提醒,務必落實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並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參與年菜調理,並儘速就醫或在家休息,避免接觸長者、幼兒,以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疾管署再次提醒,如有嘔吐或腹瀉等疑似症狀,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並請佩戴口罩,落實正確洗手、避免用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以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赴瘧疾流行地區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114/01/24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例境外移入個案,與過去4年(2021-2024年)同期0-1例相當。近5年(2021-2025年)累計1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成4以上均發生在非洲,其中肯亞約300萬餘例病例。此外,亞洲於去(2024)年印度累計已逾20萬例,高於2023年同期,另於泰國及韓國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疾管署呼籲,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最新疫情]公布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呼籲懷孕婦女每次懷孕時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的風險 114/01/22
疾管署指出,全球多國自去(2024)年起百日咳疫情上升且嚴峻,其中,中國去年報告49萬餘例,為2023年14倍,目前疫情已趨緩;韓國今年報告已逾1,600例,遠高於往年單年不超過千例水平,目前疫情仍處高峰;日本病例數持續上升,近期處高點,惟疫情仍低於新冠疫情前規模;越南去年報告1,000餘例,為2023年21.9倍;南太平洋澳洲、紐西蘭以及美洲之美國、巴西及歐洲之法國、捷克、西班牙等國疫情均遠高於往年。
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另由於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為尚未完整接種疫苗之3個月以內嬰幼兒,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另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
[最新疫情]新冠疫情威脅不容輕忽,呼籲尚未接種新冠JN.1疫苗者請儘速接種,健健康康過好年 114/01/21
疾管署說明,國內外新冠疫情仍未間斷,國內上週(1/14-1/20)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與前一週(1/7-1/13)10例相當,自2024/9/1起截至2025/1/20,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55例,其中97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患者應儘速完成JN.1疫苗接種,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另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近期下降,非洲區上升,東地中海區上下波動,其他地區則呈持平或下降,鄰近國家日本病例數持續上升,中國重症數亦上升,全球新冠變異株以XEC及KP.3.1.1為主要流行變異株。
疾管署提醒,除儘早接種JN.1疫苗外,在聚會、出遊時應落實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已進入流行期,農曆春節將至,旅遊及往來頻繁,請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健康平安過好年 114/01/21
疾管署1/21表示,本(2025)年第3週(1/12-1/1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4萬1千餘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同期最高,近期疫情呈上升趨勢。近四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呼吸道病原體檢出以流感病毒為多,其中以A/H1N1為主。國內上週(1/14-1/20)新增64例流感併發重症(感染型別H1N1為多);另新增6例死亡(感染型別均為H1N1)。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1/20累計525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計107例(106例H1N1、1例H3N2),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統計,截至本(114)年1月20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628.3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95.4%),低於去年同期(643.9萬人次),但近期打氣持續熱絡,自1月1日開放全民接種以來,至1月20日已接種約49.4萬人,為去年同期近4倍,其中上週二(1/14)接種35,182人亦再創今年新高。不過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6.0%,尚未達接種目標。
疾管署指出,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自去年12月以來活動度迅速上升,其中鄰近國家及地區中,香港疫情上升,中國、日本及韓國處高點,新加坡則持平;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亦處高點,趨勢與往年相符。
疾管署提醒,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之際,應注意加強保暖及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另目前我國已進入流感流行期,為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
[最新疫情]自1月21日起,調整疑似或確診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處置流程;另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4/01/21
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自2022年截至去年第48週(2024/11/30)累計報告約117,663例確診病例,而去年疫情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WHO於去年8月14日宣布M痘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巴基斯坦等亦已出現Ib病例。此外,亞太國家之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澳洲於去年5月起曾爆發疫情,近期疫情則已趨緩。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1月20日累計確診453例病例(425例本土及28例境外移入),目前未有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另依據疾管署2023年「Mpox V-Watch健康回報問卷」超過2,400位接種者的回報資料顯示,M痘疫苗是安全的,且接種第2劑的接種後不良事件多為接種局部反應,明顯較接種第1劑少,鼓勵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臺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民眾(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
疾管署呼籲,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腹瀉疫情上升,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腸胃炎 114/01/14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2週(1月5日至1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69,747人次,較前一週149,477人次上升13.6%,為近5年同期最高且近期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2024年第51週至2025年第2週)共接獲 194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通報數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92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88件,占95.7%)為多。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50小時;而細菌性病原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
疾管署呼籲,適逢年末、農曆春節將至,出遊、聚餐時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另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健康情形,如有疑似腸胃炎症狀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落實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近期寒流持續發威,且農曆春節將至,提醒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之際,注意加強保暖及留意自身健康狀況,並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114/01/14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1/7-1/13)新增10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2025/12/31-1/6)15例下降,自2024/9/1起截至2025/1/13,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46例,其中96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因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且依研究顯示接種新冠JN.1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可達60%,目前國內提供之JN.1疫苗計有Moderna及Novavax兩種不同製程的疫苗,均安全有效。
疾管署提醒,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自去年12月以來活動度迅速上升,其中往來頻繁國家中日本及韓國驟升,活動度持續上升;中國北/南方、香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升幅亦嚴峻,趨勢則與往年相符。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近期下降,東南亞及非洲區上升,東地中海區上下波動,其他地區則呈持平或下降,鄰近國家日本及泰國病例數呈上升趨勢,全球新冠變異株以XEC及KP.3.1.1為主要流行變異株。
疾管署呼籲,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且寒流持續發威,提醒民眾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之際,注意加強保暖及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一同健康平安過好年。
[最新疫情]麻疹醫院群聚事件新增病例侷限於該醫院接觸者,並無疫情擴大情形,目前幼兒公費MMR疫苗充足,民眾不需過度恐慌,高風險族群建議依醫師評估接種疫苗 114/01/10
疾管署1/10公布國內新增3例麻疹確定病例,皆與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30多歲女性(案1)、20多歲男性(案2)和40多歲男性(案3),於1月1日至6日間發病,1月3日至7日間出疹。其中案1、案2為醫院護理人員,案3為確診個案同病房陪病家屬,均為之前已匡列的接觸者。中部醫院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9例,包含2024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7例,目前新增病例仍限該醫院接觸者,並無疫情擴大之情形,全案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29日。
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5)年截至1月9日,累計4例麻疹病例,均為國內感染病例且皆屬中部某醫院相關麻疹群聚個案;去(2024)年累計3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2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1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3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及印度各1例,另航空器感染3例。去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惟低於2019年。
疾管署說明,雖然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但我國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已提供出生滿12 個月、滿5 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接種2劑疫苗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近年2劑接種完成率持續高達97%以上,群體免疫高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且國內麻疹血清學調查顯示,1981年以前出生者,大多因為感染而有麻疹抗體,而國外針對接種疫苗世代研究顯示,雖少數個案可能因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衰退而有感染風險,但感染後症狀較輕且傳染力明顯低於未曾接種疫苗者,我國近幾年發生之麻疹群聚事件均為有限制傳播,即與前述調查及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因此,此次麻疹疫情國內發生大規模疫情及社區傳播之風險低,民眾不需過度恐慌,但為保護自身健康,進出醫療院所或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仍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並依醫療院所建議佩戴口罩,以降低麻疹等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
疾管署再次呼籲,目前幼兒公費MMR疫苗充足,家中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接種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另為使疫苗資源發揮最大防疫效果,建議以「1981年(含)以後出生,經檢驗麻疹抗體陰性,且15年內未曾接種MMR疫苗之醫護人員」及「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需前往麻疹流行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人常旅遊之日本、韓國非屬麻疹流行區),且經醫師評估後(如抗體檢驗陰性)需接種之民眾」為自費接種對象。
[最新疫情]為因應MMR疫苗需求量增加,疾管署呼籲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 114/01/09
疾管署呼籲,經評估目前麻疹疫情及疫苗供貨情形,公費疫苗係提供滿12個月及滿5歲的幼兒(共2劑MMR)進行常規預防接種;另自費疫苗部分,應優先提供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接種,並以下列2大族群為最優先接種建議對象,後續視疫苗供應狀況再適時調整:
一、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醫護人員不具有5年內麻疹抗體陽性證明,且距前1劑MMR疫苗接種時間超過15年
二、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若須前往麻疹流行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經醫師評估後需接種之民眾(日本、韓國非屬麻疹流行區)
疾管署強調,醫療院所相關醫護人員可先行檢測是否有麻疹抗體,如已具抗體,則無須再次接種疫苗;此外,依據目前疾管署監測之麻疹接觸者人數中,確診為麻疹個案者人數低,請民眾無須恐慌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麻疹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各2例,請提高警覺,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及暴露史 114/01/07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病患及家屬進出醫院,或民眾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另提醒如被匡列為接觸者之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期間每日早晚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若出現疑似症狀時,切勿輕忽或自行就醫,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並告知接觸史,另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若未遵守自主健康管理規範者,依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及同法第67條規定可處新臺幣6至30萬元罰鍰。
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農曆春節將至,出國旅遊及往來頻繁,請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 114/01/07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2024/12/31-2025/1/6)新增15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12/24-12/30)10例略增,自2024/9/1起截至2025/1/6,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36例,其中95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歐洲、東南亞及非洲區上升,其他地區則呈持平或下降,鄰近國家日本病例數持續上升,美國近期陽性率、急診就診率及住院率皆呈上升趨勢,全球新冠變異株以KP.3.1.1及XEC為主流變異株。
疾管署指出,根據本土研究資料顯示,112年度流感疫苗對於65歲以上長者,可以降低重症風險達7成5,降低死亡風險近7成,明確顯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目前我國已進入流感流行期,自本年1/1起公費流感疫苗已擴大提供全國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直至疫苗用罄止。
疾管署另指出,在新冠疫苗保護效益方面,依據美國研究發現:在JN.1變異株流行期間,接種疫苗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5至17歲)族群,預防急診就醫與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為61%;而加拿大研究亦指出,在中壯年族群(50至64歲),接種疫苗在JN.1與KP系列變異株流行期間,預防重症住院保護效益為58%,針對年長者族群(65歲以上),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則可達60%。截至1/6止,新冠疫苗仍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81.9萬人次,為去年同期(85.8萬)約2.1倍。自今年1/1起另提供Novavax JN.1疫苗接種,如尚未接種新冠JN.1疫苗且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可優先選擇Novavax JN.1疫苗並請儘快接種,保護個人健康。
疾管署提醒,因農曆春節將至,出國旅遊及往來頻繁,更增加疫情傳播風險,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平安過好年。
[最新疫情]114年1月1日起開放接種新冠Novavax JN.1疫苗,公費流感疫苗亦擴大接種對象,請符合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平安過好年 113.12.31
疾管署12/31示,第52週(12/22-12/2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0萬9千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2%,超過流行閾值(11.0%),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國內上週(12/24-12/30)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30日累計369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8%),另死亡病例累積8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活動度第50週起明顯上升,往來頻繁國家中以日本升幅最劇,於兩週內驟升至往年高峰水準且較往年提早3至4週,預期疫情將持續上升;中國北方、韓國及北美洲國家升幅亦嚴峻,趨勢則與往年相符;而中國南方、香港等地亦於第51週起出現緩升趨勢。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12/24-12/30)新增10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與前一週(12/17-12/23)13例相當,自今年9月1日起截至12月30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21例,其中95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上升,歐洲、非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呈上升或略升趨勢,其他地區則下降,鄰近國家日本病例數持續上升,全球新冠變異株以KP.3.1.1及XEC為主流變異株,其中XEC變異株占比快速上升。
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30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77.7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7.7%),低於去年同期(631.3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4.4%,學齡前幼兒則為63.7%,皆尚未達接種目標。惟考量鄰近國家皆有流感活動度上升趨勢,且我國已進入流感流行期,另自明(114)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將擴大提供全國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持有居留證之外籍人士)接種直至疫苗用罄止,呼籲符合公費流感疫苗資格民眾儘速前往接種。
鑒於全球COVID-19陽性率上升,國內疫情亦持續,加上歲末聚餐、跨年活動、春節連續假期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增加,疫情威脅仍不容忽視,呼籲尚未接種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儘早接種Moderna 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自明(1/1)日起提供民眾接種1劑Novavax JN.1疫苗,優先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此外,提醒如已接種過Moderna JN.1疫苗者,則無須再接種Novavax JN.1疫苗。
疾管署呼籲,歲末年初,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請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自2025年1月1日起提供12歲以上民眾接種Novavax JN.1疫苗,請尚未接種新冠JN.1之民眾盡速接種 113/12/27
疾病管制署12月27日表示,為能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COVID-19疫苗,今(2024)年共採購20萬劑Novavax JN.1疫苗,經參考各國接種建議,並經今年12月23日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自明(2025)年1月1日起,提供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Moderna JN.1疫苗者接種1劑,優先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說明,目前Novavax COVID-19疫苗藥品許可證為XBB.1.5疫苗(病毒株變更JN.1疫苗刻正審核中),惟因疫苗貨源有限(該批同批號疫苗已供應予德國、奧地利及新加坡),故基於防疫及民眾接種需求考量,為預防因應冬季可能之新一波疫情,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亟需,此批20萬劑疫苗係依傳染病傳防治法第51條專案進口,即無檢驗封緘程序,疾管署依同法將請食品藥物管理署協助行政檢驗進行疫苗安全性(及效價)試驗。
疾管署表示,由於歲末聚餐、跨年活動、春節連續假期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且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目前Moderna JN.1疫苗供應充足,建議尚未接種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儘早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若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可於明年1月1日起接種1劑Novavax JN.1疫苗,如已接種過Moderna JN.1疫苗者,則無須再接種Novavax JN.1疫苗。儘速完成接種,及早強化保護力,與家人朋友一同健康平安過好年。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赴瘧疾流行地區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取得預防性藥物並遵醫囑服用,同時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113/12/26
疾管署12/26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今(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五年(2019-2023年)同期2-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疾管署呼籲,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最新疫情]疾管署公布本土麻疹確定病例可傳染期活動史,請曾出入相關場所民眾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與衛生單位聯繫安排就醫 113/12/25
疾管署提醒,出入醫院或人潮密集之公共場所等,應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此外,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自費接種MMR疫苗。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新增7例確定病例,疾管署與衛生局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 113/12/25
疾管署12/25公布國內新增7例麻疹確定病例,均與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引發之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位、40多歲女性醫師1位、50多歲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1位,以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位,7例個案分別於12月14日至19日間發病,12月17日至21日出疹。整起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2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0例,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8日。
疾管署說明,因應此次醫院麻疹群聚事件,院方已於12月19日召開因應會議,並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及福利社人員) MMR疫苗施打計畫,針對經評估需接種MMR疫苗人員儘速安排完成接種共計1,149人,疾管署與衛生局將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相關防治作為。
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4)年截至12月23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7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航空器感染3例,越南、馬來西亞各2例,其餘為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本土資料顯示,長者接種流感疫苗降低重症風險達7成5、降低死亡風險近7成 113/12/24
疾管署12/24示,該署與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黃彥棕研究員團隊合作,進行我國長者流感疫苗接種政策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接種2023-24流感季流感疫苗對65歲以上成人族群,在併發重症及全死因死亡的預防,具有顯著保護力。
疾管署說明,該成效評估係透過串接「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全民健康保險門住診資料庫」及「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將418萬餘名65歲以上長者分為疫苗接種組(184萬6,493人)與對照組(234萬1,175人),分析2023年10月2日至2024年2月15日期間,接種疫苗對於實驗室確診流感就醫、併發重症及死亡之保護力。結果顯示,接種2023-24流感季流感疫苗對於預防65歲以上長者因實驗室確診流感就醫及併發重症之保護力,分別為33.5%及75.1%,30天內全死因死亡保護力則可達65.7%。
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第51週(12/15-12/21)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0.8%,接近流行閾值(11.0%),即將進入流行期。截至12月2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70萬人次,低於去年同期(625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9%,較去年同期低,減少8.2%。本土資料已明確顯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未接種疫苗將使長者暴露於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疾管署呼籲,臨近年末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共同提升保護力 113/12/24
疾管署12/24表示,國內上週(12/17-12/23)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第51週(12/15-12/21)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0.8%,接近流行閾值(11.0%),即將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12/17-12/23)新增13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與前一週(12/10-12/16)10例相當,自今年9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11例,其中92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2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70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6.6%),低於去年同期( 625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9%,學齡前幼兒則為62.2%,皆尚未達接種目標,呼籲符合公費流感疫苗資格者儘速前往接種。
疾管署指出,截至12月23日止,新冠疫苗接種數仍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72.4萬人次,為去年同期(69.4萬)約2.5倍。由於全球近期COVID-19陽性率略升,而國內自今年10月1日新冠JN.1疫苗開打以來,本土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新冠JN.1疫苗者均占98%以上,國內外疫情風險仍持續,因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呼籲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疾管署呼籲,目前臨近年末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且隨著氣溫驟降,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個案,前往流行地區請做好防護措施,防範蜱蟲叮咬 113/12/20
疾病管制署12/20公布國內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為60多歲法國籍男性,個案今年5月至10月至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個案來臺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個案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且於自述自法國來臺前遭蜱蟲咬傷,研判感染地為法國。個案目前服用抗生素治療中。
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另國際間多國於近年出現疫情上升情形,韓國及日本今年迄今分別累計20餘例病例,該兩國去年病例數皆為近十年來最高;美國2022年病例數亦為過去十年來最高;歐洲地區近年攜帶病原之蜱種逐漸向北部地區蔓延,其中,法國自2009年開始監測起,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
疾管署說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 天(平均約7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疾管署提醒,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呼籲至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呼籲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113/12/19
疾管署12/19公布我國新增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一起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12歲男童,於11月30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有痰、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情形,12月9日因症狀未改善再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12月12日確診。衛生單位已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匡列,並針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其中家庭接觸者共3人均無症狀,已進行預防性投藥,另同校密切接觸者16人,1人有咳嗽症狀,該名有症狀者經採檢後於12月17日研判確診。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3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6起為家庭或學校關聯群聚),其中29例為本土病例,1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19年並列)。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30、5、0、2、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全球多國出現百日咳疫情上升且趨勢嚴峻,其中中國自去年底疫情上升,今年5月報告高達9.7萬例(往年不超過5千例),目前疫情已稍緩至單月1萬餘例規模;韓國今年累計報告3萬餘例,遠高於往年水平(單年不超過千例),目前疫情仍處高峰;日本疫情自年初起持續升高,惟尚低於新冠疫情前規模;亞洲以外,南太平洋澳洲今年已累計3萬例,趨近2011年之歷史高峰,美國及歐洲之法國、捷克、西班牙等國疫情亦遠高於往年。
疾管署提醒,近年百日咳疫情以3個月以下(含)嬰兒感染比例最高。由於尚未達可接種相關疫苗年齡的嬰幼兒,一旦感染百日咳,病情通常較為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等重症。此外,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逐漸減弱,當青少年及成人的疫苗效力衰退後,感染百日咳的風險可能增加,進而將病毒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對嬰幼兒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疾管署再次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請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另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另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最新疫情]國內發生越南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引發醫院接觸者感染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協同醫院加強感染管制措施與自主健康監測 113/12/18
因應此次醫院群聚事件,疾管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於12月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另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以歐洲、東地中海及非洲區最為嚴峻,下半年整體疫情雖趨緩,惟東南亞區無明顯下降趨勢;與我國往來較頻繁之國家中,泰國及越南胡志明市與其週邊省份目前疫情仍然嚴峻,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中國等國疫情較往年略高並持續流行。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高雄市新增1起本土登革熱家庭群聚事件,請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2/17
疾管署說明,個案活動地以苓雅區住家及小港區工作地為主,為一起家庭群聚事件,因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初步研判為本土病例,疾管署將針對本案檢體進行病毒基因定序,以釐清感染源。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2/16累計25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9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5例、高雄市6例、臺北市5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今年累計253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9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6例及泰國33例。
疾管署提醒,雖時序已入冬,惟南部縣市白天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請於雨後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自明(2025)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接種至疫苗用罄 113/12/17
疾管署12/17宣布,為提升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發揮疫苗最大效益,自明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至疫苗用罄為止。疾管署呼籲,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開打前,請65歲以上長者、高風險慢性病人、學生及學齡前幼兒等重點族群儘快接種疫苗,以儘早獲得保護力,保障自身的健康。
今(2024)年度公費流感疫苗,自11月1日起,已再開放第二階段無高風險慢性病之50歲-64歲民眾接種公費疫苗。截至今年12月16日,公費疫苗總接種數約562.6萬劑,整體疫苗使用率逾85%,剩餘量約96萬劑;目前全國約有4,000餘家合約院所(含部分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
疾管署指出,長者及幼兒是感染流感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最高的族群,流感疫苗雖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確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為了保護家中長者與幼兒等重要成員,呼籲民眾,儘速帶著心愛的家人,接種流感疫苗,早打早安心,若來不及在年底前完成接種,明年1月1日起,全家都可以接種,記得全家一起來接種,一起保護家中的長者與幼兒。
疾管署提醒,國內流感疫情即將進入流行期,且明年農曆春節較往年提早,請儘早接種,以於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近期氣溫偏低,為防範流感衝擊,除接種疫苗,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出現類流感症狀儘速戴口罩就醫,並在家休息,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最新疫情]近期持續有冷氣團來襲,不可輕忽新冠及流感的威脅,請儘速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113/12/17
疾管署12/17表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16日累計327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死亡病例累積69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說明,國內上週(12/10-12/16)新增10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與前一週(12/3-12/9)13例相當,自今年9月1日起截至12月16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398例,其中87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16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62.6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5.4%),低於去年同期(617.3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3%,學齡前幼兒則為60.7%,皆尚未達接種目標,呼籲符合公費流感疫苗資格者儘速前往接種。
另新冠疫苗截至12月16日止已累計接種166.6萬人次,為去年同期(64.3萬)約2.6倍。目前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的多劑型新冠疫苗僅餘約6.1萬劑,因數量有限,將會優先提供校園集中接種使用,以降低校園群聚風險,並陸續使用至各縣市多劑型疫苗庫存用罄為止,如家長欲攜帶幼兒接種新冠疫苗前,請先依各縣市公布之合約院所洽詢疫苗供應情形,再行前往接種。
疾管署指出,全球流感疫情部分,北半球整體流感活動度開始上升,其中亞洲、歐洲以H1N1為主流,美洲H1N1及H3共同流行,非洲則以H3為大宗且無明顯上升趨勢,而南半球整體疫情下降。另全球近期COVID-19陽性率略升,其中歐洲及非洲呈上升趨勢,東南亞及東地中海區上下波動,美洲區及西太平洋區下降,鄰近國家日本近期病例數上升,全球新冠病毒變異株以KP.3.1.1及XEC為主流變異株,其中XEC變異株占比快速上升,惟WHO評估該變異株對整體風險為低,現有JN.1或KP.2疫苗可提供保護。
疾管署提醒,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
[最新疫情]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年末聚餐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共同提升保護力 113/12/10
疾病管制署12/10表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9日累計30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死亡病例累積61例,其中9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死亡數為近十年同期最高。
國內上週(12/3-12/9)新增13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11/26-12/2)18例下降,自今年9月1日起截至12月9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388例,其中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8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52.6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3.9%),低於去年同期(607.3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2.6%,學齡前幼兒則為58.5%,皆尚未達接種目標;新冠疫苗仍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59.7萬人次,為去年同期(60萬)約2.7倍。
疾管署表示,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為維護65歲以上長者健康,請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113/12/10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
疾管署呼籲,鑒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對長者健康影響甚鉅,請符合接種資格之民眾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以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預防勝於治療,請符合之格者儘速安排接種,減少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我國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自我防護,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113/12/10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5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8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及越南各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下半年疫情趨緩,惟東南亞區尚無明顯下降趨勢,與我國往來較頻繁之國家中,泰國疫情於7月起驟升,達每月千餘例之規模,明顯高於往年;越南胡志明市9月起疫情爆發,疫情仍在上升,目前達每週300餘例之規模,並有擴散至鄰近同奈及平陽省之趨勢;馬來西亞疫情雖較趨緩,惟今年疫情較往年嚴峻;菲律賓、印尼疫情則持續流行,今年處於相對嚴峻之水平。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且近年個案多曾於幼童時期接種過疫苗,惟因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力衰退,導致感染後症狀較不典型,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自今年12月15日實施 113/12/04
疾病管制署12/4表示,為因應113-114年流感流行高峰期之防疫需求,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討論決議,自本(113)年12月15日至明(114)年2月28日期間,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113 年 12 月 15 日至 114 年 2 月 28 日」為使用對象。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加強詢問病患之旅遊史與接觸史,如符合通報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定義應儘速通報。此外,對於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之病患,應及早給藥,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疾管署說明,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及瑞樂沙。類流感病患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
疾管署再次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本年度流感季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請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公費對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等感染流感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並請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班/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本土麻疹感染確定病例,為已公布本土個案接觸者,請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 113/12/03
疾病管制署12/3公布國內新增1例北部20多歲男性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個案於11月26日起因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於11月27日曾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因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而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於當日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個案將於明日解除居家隔離。
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指出,依據各國通報資料顯示,今年全球麻疹整體疫情為近10年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於年初驟升後至3月達高峰,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累積已逾28萬3千例,以歐洲區增加最多。近期於美洲加拿大11月初疫情仍有上升趨勢,尤以新不倫瑞克省及安大略省較為嚴峻;鄰近國家中泰國及越南胡志明市疫情嚴峻且正處高峰。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最新疫情]疾管署呼籲,隨著氣溫驟降,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共同提升保護力 113/12/03
國內持續新增新冠重症病例,自今年10月1日新冠JN.1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本土病例未接種新冠疫苗達98%以上,目前臨近年末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呼籲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另具出國需求者亦請儘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隨著氣溫驟降,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本土麻疹確定病例,籲請提高警覺,如曾出入相關場所,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 113/11/29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6例為本土病例(含2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主要集中於歐洲、東地中海及非洲等3區署,其中又以歐洲最為嚴峻,規模趨近於2019年之爆發高峰;整體疫情於3月達高峰後逐漸下降,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準。鄰近國家部分,泰國今年疫情嚴峻,8月起達每月千餘例之規模,截至9/2累計報告4,408例病例;越南胡志明市則於9月起疫情爆發,目前每週報告200餘例,正處高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疫情則同往年水平。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且無需等待檢驗結果即送驗檢體,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且勿待自行檢驗結果陽性再行通報,以避免延誤防治時效。病患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
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最新疫情]推動擴大提供65歲以上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滿週年,接種已滿一年者請依建議接種23價疫苗,以完整長者健康保護,使免疫保護效益最大化 113/11/27
疾管署說明,肺炎已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3位,其中肺炎鏈球菌是肺炎常見致病菌,依據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1月25日累計268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2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05例)、男性占62%(165例)為多。鑒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對長者健康影響甚鉅,因此,呼籲還未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長者,請儘速前往接種,已接種13價疫苗滿1年者請接續接種23價疫苗,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完成1+1接種,才完整免疫保護力,提供較長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IPD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如為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以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預防勝於治療,請符合長者儘速安排接種,減少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高雄市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落實孳生源清除,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11/26
疾管署表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主要活動地點為高雄市苓雅區居住地及臺南市北區工作地,初步研判為本土病例,感染源仍待釐清。疾管署說明,為主動找出隱藏個案,衛生單位已於社區進行擴大採檢,已受檢者目前登革熱快篩均為陰性;衛生單位亦已規劃相關防治措施,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周邊進行緊急防治工作,加強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並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衛教宣導,呼籲民眾配合相關防治措施,防範疫情擴散。疾管署亦將針對本案檢體進行病毒基因定序,以釐清和北部本土登革熱第二型群聚是否有關。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1/24累計250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6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5例、臺北市5例、高雄市3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新北市中和新店群聚目前病例累計82例,分別為新北市75例、臺北市5例、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無重症或死亡病例,已連續16日無研判新增病例,群聚疫情預計監測至12/6。另今年累計242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9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4例及泰國30例。
疾管署提醒,天氣雖已轉涼,惟白天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且仍會出現降雨,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入秋最強冷空氣來襲,恐使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升溫,請符合資格者踴躍前往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113/11/19
疾管署說明,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累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及死亡數均創十年同期最高,且以65歲以上長者發生比例最高,為使長者及幼兒於流感流行期來臨前獲充足保護力,該署自11月15日起實施「113年度提升65歲以上長者與6歲以下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合約院所獎勵計畫」,請醫界共同推動長者及幼兒疫苗接種作業,以守護民眾健康,獎勵計畫推動後,長者及幼兒之接種量,已觀察到回升情形,至11月18日累計4天已接種約16.5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6%,顯示該措施實施發揮效用,有助刺激打氣。
另,今年10月1日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新冠併發重症個案均未接種新冠疫苗,目前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已明顯下降,預估新冠疫情可能在冬季升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另除提升自我免疫保護力,為保護家人朋友,鼓勵大家踴躍接種,以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
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8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05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8.5%),剩餘138.6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27.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9.8萬)2.6倍,隨著入秋最強冷空氣來襲,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四不一要,Here we go!」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開跑 113/11/18
為響應世界抗生素週,疾管署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於今(18)日舉辦「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以「四不一要,Here we go!」為主題,由政府醫藥衛生、食品、農業相關單位、專業學會與醫療院所共同響應,以「防疫一體(One Health)」之概念,攜手合作共同落實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齊心協力遏制抗藥性問題。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影響人類、動物、植物和環境的健康,為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對國人之威脅,強化政府部門醫藥、食品、農業等三方跨單位合作,衛生福利部及農業部將自114年起共同推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以防疫一體(One Health)為架構,期透過「建立和發展國家抗生素管理協調機制」、「確保動物用、人用之抗生素源頭及流向管理」、「提高民眾及醫療專業人員認知」、「優化醫療照護感染預防和控制」、「推動抗生素抗藥性整合性共同監測與風險評估機制」5大策略強化我國抗生素抗藥性防治及提升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效能。
疾管署呼籲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機構及社會大眾協力預防抗生素抗藥性,配合政策,從教育、行為改變等層面共同努力,達成抗藥性防治的整體目標。疾管署強調,大家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手部衛生、依建議接種疫苗、正確使用抗生素,謹守「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最新疫情]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籲請符合公費資格對象儘速前往院所接種,以獲得疫苗完整保護力 113/11/12
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11/06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44週累計報告約21,195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50.7%)及美洲(27.7%);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及蒲隆地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WHO已將其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目前非洲國家之烏干達、盧安達、肯亞、辛巴威、尚比亞,歐亞國家之泰國、瑞典、印度、德國、英國等均已出現Ib病例。亞太國家中,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澳洲則於5月起出現明顯爆發,目前累計1千餘例,疫情仍處高峰,與其鄰近之紐西蘭今年10月起疫情上升,後續發展仍待觀察。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11月11日累計確診444例病例(417例本土及27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確診85例(77例本土、8例境外移入),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鑒於國內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
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基於維護國人健康及降低於境外感染M痘之風險,自本(2024)年12月1日起提供M痘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凡「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臺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者(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自費接種M痘疫苗。另疾管署目前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之國家,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第一級:注意」之國家,包括:亞洲之泰國、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歐洲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德國、法國,美洲之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加拿大、阿根廷、厄瓜多、多明尼加,以及非洲之中非共和國、盧安達、烏干達、肯亞、奈及利亞、象牙海岸等國,提醒國人前往旅遊時,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建議於出國前6-8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完成2劑疫苗接種(2劑間隔至少4週);若不及完成,建議出國前2週至少完成1劑。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提醒高風險族群颱風過後應提高警覺,如有相關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 113/11/05
疾病管制署11/5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指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 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請持續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1/05
疾管署指出,目前中和新店群聚個案累積78例,包括新北市新店區37例、中和區34例、新莊區1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3例、彰化縣1例及花蓮縣1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疾管署表示,該群聚個案均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同時請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1/4累計245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入夏後累計81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3例、臺北市3例、高雄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3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時序雖已入秋,惟白天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且本週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半部地區降雨機率增加,雨後積水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下雨過後請再次巡視住家周遭環境,清除積水容器,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康芮颱風襲台,提醒強風豪雨過後請落實防疫措施,預防各種傳染病 113/11/01
疾病管制署11/1表示,受康芮颱風影響,全臺許多地區持續有降雨機會,豪大雨可能導致道路積水或淹水,提醒雨後務必清理家戶周遭孳生源,落實容器減量,減少病媒蚊孳生,並留意飲食衛生,同時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傳染病:
一、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
風災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且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籲請主動巡檢居家環境,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若有廢棄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後,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及感染登革熱風險。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噁心嘔吐、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及通報。此外,南高屏民眾需特別注意「二溝」:屋簷排水槽(俗稱天溝)、屋後防火巷水溝(俗稱屋後溝),容易成為埃及斑蚊孳生死角,雨後須特別檢查,有積水須立即清除或投藥。
二、清理家園勿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風
高風險族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降低感染機會,並呼籲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三、注意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預防腸道傳染病
風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限/停水地區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恢復供水後,如發現給水有混濁、異色及異味時,請立即通報當地自來水事業單位處理。限/停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請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最新疫情]11月1日起開放滿50歲以上民眾「左流右新」同時接種公費流感及JN.1新冠疫苗 113/11/01
疾病管制署11/1表示,公費流感及JN.1新冠疫苗第二階段開打。本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流感疫苗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及JN.1新冠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之民眾(未列於第一階段者)。今(113)年度流感及JN.1新冠疫苗同步分階段施打,為提高疫苗接種率。
莊人祥署長表示,今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呼籲符合公費資格之民眾盡速前往接種,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左流右新 防護更新」代表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免於流感及新冠的威脅。
疾管署指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尤其以長者最易受到感染,並導致重症及死亡,呼籲民眾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之保護力,減少疾病威脅。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接種後保護力平均約可達30-80%,對因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對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因應新冠病毒持續演變,建議接種安全有效之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且曾確診/感染過、已接種原始株或雙價疫苗等保護力已嚴重不足,建議踴躍接種新版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3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康芮颱風即將來襲,提醒高風險族群外出注意個人防護措施,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 113/10/29
疾病管制署10/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族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
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康芮颱風可能襲臺,籲請防颱之際,落實容器減量及孳生源清除 113/10/29
疾病管制署10/29表示,上週(10/22-10/28)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新北市中和區4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中正區1例、彰化縣溪州鄉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10/12至10/24,均檢出登革病毒第二型;其中臺北市中正區個案未曾至本土登革熱風險區域活動,但病毒基因定序結果與新北市中和新店群聚病毒序列相同;其餘6例均具新北市中和新店本土登革熱疫情風險區居住/活動史,或經基因定序與該群聚病毒序列相同,7例均屬同一起群聚案件。相關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居住及工作地周圍環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同時請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及請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且切勿擅闖或出入登革熱 疫情風險管制區,以免受罰;此外,亦呼籲落實孳生源清除與防蚊,共同防止疫情擴散。整起群聚將持續監測至11月24日。
疾管署指出,中和新店群聚個案累積已有77例,包括新北市新店區37例、中和區33例、新莊區1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3例、彰化縣1例及花蓮縣1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疾管署進一步說明,該群聚個案均為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感染該型病毒常有非典型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容易被忽略,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民眾需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28累計244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0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2例、臺北市3例、高雄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3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1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近日北部氣溫雖稍微下降惟仍適合病媒蚊生長,且本週康芮颱風侵臺機率高,可能帶來豐沛雨量,雨後積水將導致病媒蚊孳生,請於颱風來襲前主動清除積水容器,落實容器減量,並於雨後加強「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個案,均與新北中和新店群聚相關,潭美颱風將近,籲請落實容器減量與孳生源清除,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23
疾管署指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周圍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同時請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另彰化個案於潛伏期間曾至苗栗縣、雲林縣活動,該地衛生單位已展開相關防治活動。疾管署亦呼籲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並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23下午4時累計239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5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8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0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新北中和新店登革熱疫情緩降受控,惟潭美颱風將近,外圍環流將帶來北部大雨,後續造成積水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請颱風前先行將容器減量,颱風過後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降低病媒蚊密度,以免登革熱疫情反彈;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籲請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22
疾管署指出,今日無新增個案,中和新店群聚累計70例,包括新店區37例、中和區29例、新莊區1例、花蓮縣1例及台北市2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群聚個案均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21累計237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3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7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0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疫情受控,但潭美颱風今已生成,外圍環流將帶來北部大雨,後續病媒蚊可能將孳生,請主動清除積水容器,以免登革熱疫情反彈,並於雨後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資格者請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施打 113/10/22
疾管署統計,「左流右新」開打3週,截至10月2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266.3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期(289.7萬)少8%,但颱風假導致的接種數同期落差已由上週10%再縮小至8%,上週流感疫苗接種數95.4萬也與前一週97.9萬相近,國光疫苗變色事件未明顯影響全國整體打氣;新冠疫苗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數58.2萬人次,為去年同期(25.9萬)2.3倍,顯示今年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意願明顯提高。
疾管署說明,11月1日將開放第二階段對象接種:公費流感疫苗開放至50歲以上、公費新冠疫苗則開放全民(年滿6個月以上)接種。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安排時間前往,同時施打兩劑疫苗獲得兩種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東北季風來襲,氣溫變化差異明顯,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11類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之民眾,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苗栗縣本土登革熱病例現蹤,籲請落實孳生源清除,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10/17
疾管署表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及本土疫情風險區活動史,主要活動地點為居住地及工作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惟感染源仍待釐清。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經針對確診個案竹南鎮居住地周遭半徑100公尺範圍,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並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衛教宣導。同時苗栗縣衛生局今日上午起於竹南鎮設立社區篩檢站,期透過擴大篩檢,主動找出隱藏個案,以及早阻斷疫情擴散。另個案於潛伏期間曾至彰化縣、新竹市活動,該地衛生單位亦已展開相關防治活動。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16累計23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2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6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27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氣溫仍適合病媒蚊生長,請澈底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或至苗栗縣衛生局成立社區篩檢站篩檢。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左流右新」上週接種皆創新高,流感疫苗變色為單一事件,同批號全回收不流通,公費疫苗接種安全無虞,請安心施打 113/10/15
疾病管制署10/15表示,今(113)年度新冠、流感疫苗已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符合資格者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接種,且同時施打「左流右新」,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左流右新」開打兩週,截至10月14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170.9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26.6%),雖較去年同期(190.8萬)少10%,但颱風假導致的接種數同期差距已由35%縮小至10%;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接種數40.5萬人次,為去年同期(14.9萬)2.7倍,兩種疫苗單日最高接種量均為上周三(10/9),當日流感疫苗接種25.3萬(4年來單日最高)、新冠疫苗接種5.5萬(20個月以來單日最高)。
另針對「1支流感疫苗變色事件」,疾管署已於10月14日召開專家會議,初判該支疫苗變色為膠塞瑕疵導致,非微生物污染造成,同批號之10.1萬劑6縣市全面封存回收不流通,已接種之8.2萬劑未接獲不良事件通報。後續將再於10月23日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和流感防治組聯席會議,決定該批號是否持續停用不予施打,並由國光公司提供替換疫苗方案,針對未配送之其餘批號國光流感疫苗,亦要求該公司須逐支完成外觀檢視,確認無異常才可進行配送。疾管署強調,國光公司同批號其他疫苗及其餘批號清查後均未發現異常,研判為單一事件。公費流感疫苗安全無虞、接種作業也不受影響,請安心施打。
疾管署提醒,近期將持續有東北季風來襲,氣溫變化較大,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者,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11類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者,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山陀兒颱風後新增1例本土類鼻疽個案,提醒高風險如有相關症狀請儘速就醫,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時通報診治 113/10/15
疾病管制署10/15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針對基隆市政府衛生局通知主動發現1劑流感疫苗外觀異常,疾管署已通知獲配衛生局預防性暫停該批號疫苗,並通報食藥署啟動機制調查釐清事件原因 113/10/12
疾病管制署今(113)年10月12日接獲基隆市衛生局通知,該市七堵區衛生所通報於10月12日流感疫苗接種前,主動發現1劑目測外觀變色之國光流感疫苗,當即保存該變色疫苗並依程序通報、並未提供接種。經清查該衛生所內同批號(FSZA2408)疫苗,並未發現其他疫苗有類似情形。疾管署除立即通報食藥署啟動相關機制進行調查釐清外,為確保接種者安全,疾管署亦已通知獲配該批號疫苗之6縣市衛生局暫停撥發該批號疫苗,並轉知轄區獲配該批號疫苗之合約醫療院所,配合暫時停用該批號疫苗並檢視疫苗外觀,如有發現變色等類似情形,請主動通報衛生局和疾管署。目前疾管署尚未接獲其他類似通報,也未接獲該批號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疾管署表示,該批號疫苗共計驗收約18.3萬劑,已配送至6縣市衛生局,包括: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及臺東縣,目前各縣市庫存共約10.8萬劑。疾管署將依全面清查結果,預定於10月14日下午邀集專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基隆市衛生局及疫苗廠商召開會議探討疫苗品質及接種安全,針對本次事件食藥署已要求廠商依藥品不良品通報機制,儘速調查釐清。
疾管署強調,雖因單一疫苗外觀異常、預防性暫停該批號疫苗18.3萬劑,本年度公費流感疫苗五廠牌尚有共計625.4萬劑正常提供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作業不受影響,亦不影響公費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
[最新疫情]一週新增10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籲請配合衛生及環保單位防疫措施,並於颱風過後落實「巡、倒、清、刷」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8表示,國內上週(10/1-10/7)新增10例本土病例,居住於新北市8例(新店區及中和區各4例)及臺北市2例(文山區及大同區各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男性6例及女性4例,發病日介於9/22至10/4,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均感染登革熱病毒第二型;今日無新增病例,該群聚案累計67例病例,無重症及死亡病例。新北市和臺北市防疫單位已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共同活動區域進行相關防治措施,加強疑似病例監測。
疾管署指出,臺北市文山區和大同區登革熱本土病例基因定序結果與新北市中和/新店區群聚個案序列相同,研判來自同一起群聚事件,可能感染來源之文山區菜園及新店高風險場域均已進行管制,並持續進行防治工作,請配合衛生及環保單位防疫措施。疾管署同時提醒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者應注意防蚊,如出現上述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7累計23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69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4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花蓮縣1例);另今年累計22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過去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颱風過後一週內是病媒蚊防治關鍵時期,且本週東北季風帶來北部豪大雨,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雨後迅速清理社區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 NS1 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最新疫情]我國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籲請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 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8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並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其中以歐洲區累計報告逾9萬例病例最為嚴峻,東地中海區及非洲區分別報告7萬及6萬餘例次之,西太平洋區及美洲區病例數較低,惟仍達去年同期之4至10倍;整體疫情於1至3月間達高峰,而後逐月緩降,自7月起多已下降至往年同期水準。我國鄰近國家今年疫情亦較往年為高,近期馬來西亞、泰國每月達數百例,馬來西亞已趨緩,而泰國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惟越南多地傳出疫情上升,胡志明市今年截至9/3累計644例,相較於過去三年僅1例明顯增加,已有至少3名兒童死亡;鑑於該國移入病例至我國,本署於今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受氣溫下降影響,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請儘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08表示,本(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自10月1日起正式開打,然受山陀兒颱風災防假影響,流感疫苗接種進度人數較去年同期略低,截至10月7日止,開打一週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73.1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11.3%),為去年同期(110.1萬)六成五;新冠疫苗則逆勢增加,開打一週接種約17.9萬人次,為去年同期8.1萬人次的2.2倍,應與兩種疫苗同時開打,增進接種意願和便利性有關,兩種疫苗單日最高接種量,流感疫苗為昨(10/7)接種19.3萬,新冠疫苗為上週五(10/4)接種4,4萬。本週起各地接種服務恢復正常,預估流感疫苗單週接種可破百萬、新冠疫苗單週接種可突破20萬人次。
[最新疫情]山陀兒颱風將登陸帶來強風豪雨,提醒注意個人防疫措施,預防感染類鼻疽、登革熱等傳染病 113/10/03
疾病管制署10/3表示,根據氣象署最新預報,中度颱風山陀兒今天中午前後將登陸,強風豪雨可能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導致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請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
疾管署強調,颱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故呼籲民眾須落實「巡、倒、清、刷」,檢查居家環境,清理積水容器並加蓋,尤其南高屏需特別注意「二溝」:屋簷排水槽(俗稱天溝)、屋後防火巷水溝(俗稱屋後溝),易成為埃及斑蚊孳生死角,雨後須特別檢查,有積水須立即清除或投藥,避免病媒蚊孳生。颱風後清理環境時應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防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及破傷風感染。另風災後若蓄水池受污水污染,應澈底清洗消毒,飲水需煮沸或使用市售瓶裝水;食物泡水或長時間解凍者勿食用,廚具與餐具應煮沸或以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消毒並清洗乾淨;限水或停水期間,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保持手部衛生。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颱風天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呼籲,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新北市本土登革熱疫情初步控制,仍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颱風後速清積水容器,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01
疾管署指出,因應本起群聚,衛生單位持續加強確診個案住家及活動地周邊環境病媒蚊監測、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除三介廟至天山公園自9月24日起封山一個月,新店及中和地區亦於周末社區大動員整頓環境,中央亦於疾管署成立應變工作小組及機動防疫隊,不分平假日每日派遣2-3組人員至風險區協助防疫。提醒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應注意防蚊,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30累計22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59例,病例分布新北市56例、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另今年累計217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7例及泰國26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新北疫情已獲初步控制,但本週受強颱影響全臺皆有豪大雨機會,請注意自身安全並於颱風後落實「巡、倒、清、刷」,迅速清理家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整理家園及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最新疫情]「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同步開打 113/10/01
疾病管制署10/1舉辦「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記者會,邀請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疾管署莊人祥署長、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程劭儀主任、新興傳染病整備組黃彥芳組長、防疫大使Apple(黃暐婷)與牙醫師趙國翔夫妻一同出席,並由邱部長、莊署長、Apple及趙牙醫師於現場率先施打,共同呼籲符合公費對象,配合開打時程儘速接種,以獲得完整保護力,保護自己及守護家人健康。
邱部長表示,今(113)年度政府持續提供約643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及約550萬劑新版JN.1新冠疫苗。鑒於流感及新冠病毒變異相當迅速,每年流行病毒株亦有所不同,過往接種過的疫苗保護力約可維持1年,故建議每年均須接種當年度疫苗,才能獲得最佳防護力。
程主任表示,作為家醫科醫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應儘速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此次新冠、流感疫苗同時接種,目的是希望能提升高風險族群接種率,2種疫苗可於同一天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於不同部位上,以同時獲得二種保護力,有效降低高風險者感染後併發重症的風險。
疾管署指出,今年度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開放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並全面開放6個月以上民眾接種新版JN.1新冠疫苗;另為提升新冠疫苗接種便利性,疾管署已於9月23日發文週知,10月1日起陪同第1階段實施對象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如符合第2階段新冠疫苗實施對象,醫療院所及衛生所亦可於當下同時提供該位接種新冠疫苗,不受11月1日第2階段開打限制。
疾管署也提醒,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與相關證明文件(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
[最新疫情]新北市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請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09/24
疾管署指出,今日確診之2名個案於9月19日至20日之間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及嘔吐等登革熱疑似症狀後就醫快篩陽性,採檢送驗後確診登革熱。衛生單位疫情調查發現2名個案於潛伏期均有三介廟或天山公園等高風險場域旅遊史,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該群聚案累計6例病例,均感染登革熱病毒第2型。新北市政府已於新店區天山公園與中和區三介廟辦理大型孳清活動,預計今日下午進行封山為期一個月,於出入口設置封鎖線及管制牌,且加派人力進行巡查,並持續加強社區環境孳生源清除作業,疾管署機動防疫隊亦持續出動至疫情風險區,協助新北市進行各項防治措施,請配合衛生單位執行防治工作,本群聚事件須執行社區監測至10月21日。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月23日累計172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新北市5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1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6及泰國25例。
疾管署呼籲,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者,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成立之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就近至醫療院所就醫,就醫時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請平時應主動進行室內及戶外環境巡檢,落實「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
[最新疫情]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腸胃炎 113/09/24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8週(9月15日至2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 146,558 人次,較前一週138,677 人次上升5.7%,為近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35至38週)共接獲 123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8件,占60%)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25.5%)。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24-48小時;而細菌性病原檢出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
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另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疑似腸胃炎感染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落實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一起本土登革熱群聚事件,請加強孳生源清除與防蚊措施 113/9/23
疾管署指出,3名個案潛伏期間與9/19花蓮縣本土登革熱個案均有新北市中和區興南里、景南里或新店區新和里活動史(為相連里別),其中2名有三介廟及天山公園活動史,高度懷疑為同一起群聚案件。新北市衛生局已於9/22完成個案居住地及風險場域孳清及清消,本周將持加強里別孳清作業、並設立社區篩檢站,另針對三介廟至天山公園步道間插立警示旗,提醒出入時加強防蚊措施,疾管署亦立即成立機動防疫隊,每日派員至疫情風險區協助新北市進行各項防治措施。今日羅一鈞副署長親率同仁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陳潤秋局長及中和區楊薏霖區長、新店區陳怡君區長共同視察興南里、三介廟及天山公園疫情風險區防治現況,下午臺北區管制中心劉士豪主任亦參與新北市政府登革熱跨局處防治會議,持續與各層級防疫單位密切合作,全力防範疫情。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22累計170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6例,分別居住於新北市3例、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新北市3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15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泰國各26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臺多有降雨,氣溫仍適合病媒蚊生長,呼籲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防範蚊蟲叮咬;疾管署呼籲,近期曾有前述里別活動史者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新北市衛生局成立之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就近就醫,亦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出現今年入夏後第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請落實「巡、倒、清、刷」及個人防蚊措施,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9/19
疾管署指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但曾至高雄及新北,可傳染期主要活動地點為花蓮工作地及居住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表示,為防範疫情擴散,花蓮縣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防蚊衛教,並於個案工作地及居住地周圍進行病媒蚊密調、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高雄市及新北市衛生局也已展開相關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18累計167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3例,分別居住於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07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過去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泰國各24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臺氣溫仍炎熱且多有降雨,適合病媒蚊生長,呼籲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戶外活動或出國旅遊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防範蚊蟲叮咬;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旅遊活動史。疾管署亦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諾羅病毒 113/9/18
疾病管制署9/18表示,近期腹瀉群聚通報案件為近5年同期最高,且呈上升趨勢,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7週(9月8日至1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7,034人次,較前一週132,519 人次上升3.3%,較近5年同期次高;另全國近四週(第34至37週)共接獲 106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1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0件,占48.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5件,占36.6%)。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約24-48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降低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新冠、流感疫苗10月1日起開打,左流右新同時接種,獲得雙重保護 113/9/18
疾管署說明,為配合今年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時開打,特別於宣導主視覺中呈顯雙重保護的意象,代表2種疫苗的防護罩保護著接種者,抵擋新冠、流感病毒侵襲;而搭配「左流右新,健康安心」口號,也讓民眾易於記憶,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一次完成2種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免於新冠、流感威脅,健康、安心過秋冬。另因應今年有3,843家新冠、流感疫苗合約院所,為避免選擇接種院所時混淆,疾管署亦製作4款布條提供地方衛生局及疫苗合約院所使用,除用於宣導新冠、流感疫苗開打的「橘色款」外,還有針對不同合約院所製作3款布條,2,914家提供新冠及流感疫苗院所為「藍色款」、882家僅提供流感疫苗院所為「紫色款」、47家僅提供新冠疫苗院所為「綠色款」,各院所可將布條刊掛門口,方便一眼辨識。
對於今年雙疫苗一起接種,擔心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副作用會不會太強烈?疾管署說明,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學中心醫療照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生局部和全身症狀的比例,同時打兩種疫苗跟只打新冠疫苗相似」。分析顯示,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52.1%和49.4%),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27.4%和27.6%),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兩組的新冠抗體力價相似,顯示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
疾管署呼籲,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符合資格者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接種,且同時施打「左流右新」,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既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最新疫情]中秋團圓烤肉烤蚵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防範諾羅病毒 113/09/10
國內第36週(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週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週(第33至36週)共接獲 101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
疾管署指出,今(2024)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喜歡之食材,提醒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澈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多,依據今年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流行病毒株由過去最常流行之GII.4轉變為新型別GII.17,佔比近六成,與2015-2016年國內兩波諾羅病毒大流行之型別相同,因該型別易侵襲成人且已8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人對此新型諾羅病毒可能無免疫力,如飲食不慎容易造成腹瀉群聚事件發生,請應做好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才可避免感染。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M痘上週新增5例本土個案,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09/10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36週累計報告約12,603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42.6%)及美洲(31.3%);5月起非洲疫情驟升,主要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之Ib亞型之疫情所致,WHO已將此波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鄰近國家中,多數國家疫情平穩持續,惟澳洲今年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8月已報告445例,目前疫情仍在上升。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8日已有84,886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4,958人,仍有約29,928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該署指出上週(9/2-9/8)接種1,403人次,其中1,094人首次接種M痘疫苗為今年單週新高,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目前全國共25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請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與對方約會時,發現對方有疹子或不對勁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直覺趕快找理由離開現場,以保護自己。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 113/09/03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M痘上週新增4例本土個案,國內外疫情持續,上週M痘疫苗接種1,496人創今年新高,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09/03
疾病管制署9/3公布國內上週(8/27-9/2)新增5例M痘(Mpox)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病例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20多歲至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8月21日至8月2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另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9月2日累計確診409例病例(386例本土及23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50例(4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35週累計報告約10,429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美洲(36.8%)及非洲(33.2%),5月起整體疫情上升,以非洲區尤為明顯,主要係因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Ib亞型之疫情所致,鑑於該亞型病毒之致死率較高, WHO前於8/14宣布此波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除加強流行區疫情管制,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餘多國僅報告零星病例,澳洲則自今年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8月已報告3百餘例,且仍在升高,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說明,為因應此波M痘疫情,疾管署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並加強機場、港埠檢疫工作,積極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另依據國際文獻指出部分Ib型病毒有基因缺損可能導致常用之世衛建議的Clade I分型檢驗誤判,疾管署已依文獻發布之Clade Ib型核酸檢驗方法(Real-Time PCR)建置國內快速檢驗技術,9月2日已上線使用,針對M痘確定個案檢體進行分型檢測,可加速Ib型的檢驗。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1日已有83,77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4,641人,上週(8/26-9/1)接種1,496人次,較前一週(8/19-8/25)增加約2成,為今年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者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9,12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共同防範病毒性腸胃炎 113/08/27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全國近四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 79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貝類等水產品),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另外,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個案,疫情持續下降,惟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公布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60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05年同期相當;其中53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41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皆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31-8/15,皆具慢性病史,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6例個案均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雖疫情持續下降,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疾病管制署8/27表示,國內上週(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8/19-8/23)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度,其中2例為前往旅遊之同行者;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及越南疫情上升,泰國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10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鄰近國家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印度截至6/30報告3,066例,以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及卡納塔克邦較為嚴峻;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7萬例為多。
疾管署強調,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尤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惟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再次呼籲,近日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籲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疾病管制署8/20表示,考量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為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為「1週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床條件為「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眾權益。
疾管署說明,上週(8/13-8/19)新增27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8/6-8/12)新增347例下降,低於流行閾值,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5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7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6%及27%為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表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韓國COVID-19住院數呈上升趨勢,美國陽性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及中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近28天(6/24至7/21)期間,與前28天期間相比,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30%和26%。於7月下旬(7/15至7/21)之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3.1.1、KP.2占比分別為29.4%、25.7%、18.6%、12.8%,惟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疾病管制署8/20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35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2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臺中市1例,年齡介於 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25-8/14,其中14例具有慢性病史,6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15例個案均在住院中,其中1例於加護病房治療。另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為8/13已公布個案),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17例已較前一週新增19例減少,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疾管署署8/20表示,國內上週(8/13-8/19)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居住縣市為北部1例及南部3例,發病日則介於 8月8日至8月1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均無M痘疫苗接種紀錄。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2024)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381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4例(41例本土及3例境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疾管署說明,人類M痘疫情始於非洲,原係透過接觸囓齒類或靈長類動物感染,曾分別於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西非(奈及利亞)出現較大疫情,其中中非之病毒傳播力及致死率較高,稱作第I型,西非之病毒症狀相對緩和,稱為第II型,二型病毒爆發後均於流行區域內持續存在。2022年,第II型發展出能透過人際接觸傳染之IIb型,並引發全球大流行,惟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當時仍以第I型動物傳人為主。直至2023年3月,DRC發現首例第I型性傳播案例;同年9月,該國南基伍省爆發明顯為人際(性)傳播之第I型疫情(後續稱作Ib型);今年6月,Ib型疫情陸續蔓延至該國北基伍省,及鄰國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等,亦透過跨國移動傳播至肯亞,其中蒲隆地已爆發數百例規模之疫情。WHO已於8月14日宣告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非洲CDC統計今年截至8月16日非洲各國累計報告18,737例病例,其中3,101例確診,541例死亡。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8日已有81,857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743人,上週(8/12-8/18)接種807人次,較前一週(8/5-8/11)增加約3成5,為近3個月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其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8,114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預計八月份將較七月份完成2倍的接種人次,目前全國共23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請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疾病管制署8/15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爆發疫情中心,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要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較高,且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系統性監測,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期能投入更多資源,並呼籲各國積極監測及加強警覺等防範措施。
疾管署說明,我國M痘疫情仍繼續升溫,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為提醒注意,疾管署即日起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另將持續嚴密監測國際疫情趨勢,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疾管署指出,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除提升前述高風險國家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並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外,將在機場、港埠以多元方式宣導出國旅客注意國際疫情和自身防護,並積極整備國內防疫量能,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同時已預定於8/16召開民間團體座談會加強社群宣導,後續亦邀集感染症相關領域專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等,並依專家建議研議強化M痘防治策略及調整疫苗接種對象。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
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請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有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入境後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疾管署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臺南市4例、臺中市2例、嘉義縣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8%及31%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7%、LB.1占15%、JN.1占10%及XDV.1占5%;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4%、KP.2占18%、JN.1占14%及XDV.1占8%,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非洲及東南亞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中國自7月初陽性率持續上升,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下降惟仍處高點,另義大利、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91.2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9%,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36%、2.45%;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4.5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900餘劑。由於國內外疫情持續,且國內本土併發症確定病例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緩升,但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且原僅流行於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之Ib亞型病毒,近期陸續擴散至鄰近國家,鑑於Ib亞型病毒相較全球流行之IIb亞型,致死率較高(DRC整體致死率約3.6%),WHO明日將開會評估是否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鄰近國家/地區部分,中國、越南、泰國疫情持續,澳洲自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7月累計報告192例,且病例數仍持續上升,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為,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1日已有81,256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503人,仍有約27,753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提醒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8月5日累計199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23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占38%(75例)、男性占61%(122例)為多;另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去(2023)年肺炎死亡1.7萬人,已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為女性1.5倍,顯示男性更須注意防範肺炎威脅。
疾管署呼籲,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為確保完整免疫保護力,請65歲以上者依接種建議完成1劑13價疫苗及1劑23價疫苗接種,如有其中任一劑尚未接種者,應於間隔1年後完成接種。另提醒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則「間隔至少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請符合者儘速安排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預計8月下旬可脫離流行期。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3%及29%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5%、LB.1占18%、JN.1占11%及XDV.1占11%;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2%、JN.1占22%、KP.2占16%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非洲、歐洲、美洲、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區上升,東地中海區則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日本病例數連續12週上升,美國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中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仍高。JN.1及其衍生變異株KP.2、KP.3為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提醒,暑假旅遊機會多,同時病毒傳播風險也升高,如有出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
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疾病管制署7/30表示,上週(7/23-7/29)新增58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16-7/22)新增773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24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仍處流行期,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及KP.3皆占24%為多,LB.1占21%呈上升,其次為KP.2及XDV.1,占比分別為17%及12%;境外以KP.3占28%為多,其次依序為JN.1占22%、LB.1占21%、KP.2占15%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部分國家如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已連續11週上升,希臘、比利時等國家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6月(5/27-6/23)新增逾13.5萬例病例及2,000例死亡,住院數及重症數較前1個月分別上升31%及12%;於6月下旬(6/17-6/23)之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2占比分別為40.3%、30.3%、16.7%,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8%、2.34%;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9.4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020劑。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國際間多數國家疫情上升,且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升高,請規劃旅遊者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境外移入登革熱和屈公病病例為五年同期新高,並提醒赴東南亞落實防蚊措施 113/07/30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7/23-7/29)新增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今年累計6例境外移入,均為外國籍個案,感染國家分別菲律賓(3)、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各1),高於近5年同期病例數;近5年屈公病累計21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本國籍個案4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巴拉圭2例、柬埔寨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泰國及斯里蘭卡疫情上升,馬來西亞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83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08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鄰近國家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6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5萬例為多。
疾管署提醒,凱米颱風過境時夾帶豐沛雨量,造成多處地區淹水及環境中積水容器增加,加上全臺氣溫炎熱,適合病媒蚊生長且降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請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清除以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清理並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國際間登革熱疫情流行,國內境外移入病例較近幾年高,尤以東南亞國家為多,故暑假期間如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雖降,但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另鄰近日本疫情持續上升,建議出國前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23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占比37%為多,KP.3、KP.2及XDV.1占比上升,分別為18%、17%及11%,LB.1占比為16%,呈下降;境外以JN.1占29%及KP.3占26%為多,其次依序為KP.2占17%、LB.1占12%及XDV.1占12%,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7/8-7/14)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近期正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請規劃前往日本者,應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1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4%、2.3%;由於國際疫情仍為流行,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0.8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4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疾管署公布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提醒留意飲食安全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公布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也是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為南部5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7月13日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至急診,7月14日醫師通報採檢送驗,於7月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個案插管尚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為絕對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可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此類中毒多為食入之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如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或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肉毒桿菌產生之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先澈底加熱,以確保飲食安全。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
疾管署呼籲,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之後,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診療病患發現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儘速檢驗釐清致病原因及對症治療,並給予病患妥適的照護,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7月已新增13例M痘病例,疫情再升溫,尤其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呼籲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23
疾管署表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22日累計確診388例病例(366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9例(26例本土及3例境外),尤其7月已新增13例本土個案,相較於5月新增2例、6月新增6例,本土M痘疫情持續升溫,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存在,經統計確診個案中有8成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提醒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此外,疾管署提醒,暑期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需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臉部或四肢有皮疹水泡即不宜前往,避免造成疾病傳播,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疾管署統計,隨著6月、7月通報病例增加,7週以來疫苗接種3,362人,截至7月21日已有80,401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762人,仍有約27,63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205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部分院所亦有提供社區外展服務及夜間、假日門診服務。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而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暑假假期國際旅遊頻繁,以及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另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今年百日咳疫情為五年同期新高,包含3起家庭群聚事件,籲請嬰幼兒照顧者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並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 113/07/16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含)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
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已過高峰,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降10%,7月仍處流行期聚會出遊注意防範 113/07/16
疾管署統計,上週(7/9-7/15)新增61例流感併發重症(55例A型H1N1、1例A型H3N2、4例A未分型、1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死亡(8例A型H1N1、1例A型H3N2、1例A未分型、1例B型),65歲以上占82% (其中近七成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15累計1,329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占57%為多;死亡262例中,65歲以上長者占71% (其中七成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已過高峰但仍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16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7.6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1%、2.2%;惟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3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5,0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高點且仍處流行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9%及36%,較前一週持平;LB.1占比為20%及9%,KP.3占比為17%及22%,KP.2占比為13%及20%,XDV.1占比則為7%及8%;近四週本土LB.1及KP.3占比上升,KP.2占比下降,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單週增5例創今年新高,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上週(7/9-7/15)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青壯年男性,居住縣市均為北部,發病日介於6月20日至7月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4例個案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疾管署提醒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15日累計確診384例病例(362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5例(22例本土及3例境外),而7月已新增9例本土個案,相較6月新增6例,疫情呈上升趨勢,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持續,鄰近國家/地區以中國、香港、越南、泰國及澳洲等國疫情較明顯,其中澳洲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須密切觀察發展趨勢,另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印尼等則僅報告零星病例。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14日已有80,15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505人,仍有約27,645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
疾管署提醒,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假期、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防蚊措施 113/07/12
病管制署7/12公布國內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男性,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時因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由桃園機場檢疫站採檢送驗,後經7月9日二次採檢,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個案及同住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並給予個案及接觸者衛教,後續將持續進行社區監測至8月2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占80%),分別為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3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菲律賓等計92個國家/地區列為近期或先前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之國家,本署亦已於2020年11月6日將菲律賓疫情提升為第一級:注意。鄰近之東南亞國家,泰國及新加坡持續報告病例,泰國今年迄今報告148例,新加坡多屬零星個案累計8例,皆與去年同期相當;南美洲國家以巴西疫情較為嚴峻,截至5月25日報告逾2萬例,囿於各國醫療檢驗資源不等,部分國家未公布病例數。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
[最新疫情]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演變及世界衛生組織疫苗株建議,將採用單價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防範秋冬疫情威脅113/07/10
疾管署說明,另經參依美國CDC針對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之安全性,考量併同接種可提升接種率,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因此,今年10月1日起單價JN.1疫苗將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由於今年秋冬供應之莫德納疫苗12歲以上為單劑型(0.5mL/劑),12歲以下為多劑型(0.25mL/劑/每瓶10劑),相關接種期程及建議如下:
一、接種時程與對象:
(一)第一階段(今年10月1日起):同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第二階段(今年11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接種建議:
(一)滿6個月至4歲幼兒:
1.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2劑,2劑間隔4週(28天)以上;
2.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1劑,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二)滿5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接種1劑,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疾管署說明,後續將依疫苗進口期程再另行公布相關接種規劃資訊,以提供國人接種,增進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 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民眾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止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第27週(6/30-7/6)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10.5萬餘人次,較第26週約10.3萬人次略增2.2%,惟增幅趨緩;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目前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至7月31日止。
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
疾管署表示,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 COVID-19 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 XBB 疫苗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上週(7/2-7/8)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25-7/1)新增931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上週(7/1-7/7)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24-6/30)3.0萬人次下降13%,惟全球COVID-19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國內疫情亦持續升溫,接種新冠XBB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門急診就醫及住院機率,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6.6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0.75萬劑,仍提醒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疫情將於7月中旬前達高峰。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8%及39%,惟近期呈下降趨勢;KP.2占比為23%及24%,LB.1占比為18%及7%,及KP.3占比為14%及20%,占比上升;另XDV.1占比則為5%及7%,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JN.1為需留意變異株(VOI),餘均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皆具免疫逃脫性,傳播力較佳等特性,惟疾病嚴重度尚未增加;目前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仍有效。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因應COVID-19及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籲請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113/07/04
疾病管制署7/4表示,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另流感疫情亦處於流行階段,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籲請積極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醫療照護機構是包含多樣性微生物菌叢的複雜環境,且病人與機構住民多為具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尤其當社區進入疫情流行階段,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必將隨之增加,為避免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不僅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也可降低呼吸道直接或間接暴露於病原體的風險。倘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非必要應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另倘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亦應佩戴口罩。醫療照護機構並可視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實務現況,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加強區域管理措施。
現階段COVID-19之疫情防治回歸常態管理,為確保醫療照護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疾管署訂有醫療照護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提供醫療照護機構依實務執行情形內化辦理,醫療照護機構除在出入口及醫療照護區域,提醒配合前述佩戴口罩相關建議措施外,還包括:病人分流及集中照護機制、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陪探病管理、健康監測、環境控制等感染管制作為,醫院及照護機構並可視國內外疫情、社區傳播風險與實務所需,適時強化各項措施及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以降低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醫療照護機構為高傳播風險之場所,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的傳播風險,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疫情需求或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建議及強化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時,請配合執行,並遵循呼吸道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共同保護自己、親友和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之健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舊版(雙價BA4/5或單價原始株)疫苗,對於目前疫情皆已不具有效保護力,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83.2萬人次,上週(6/24-6/30)接種2.9萬人次,較前週(6/17-6/23)2.5萬人次增加16%,民眾接種意願有升高;全國接種率11.5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89%、1.97%。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0.1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1.3萬劑。
另外,近期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時,查看疫苗瓶身標示效期至今(2024)年5月,發生質疑疫苗效期一事,疾管署在此說明,針對莫德納XBB疫苗效期,依廠商所提文件業於今年5月22日經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核同意成品架儲期在-15°C 至-50°C儲存條件下,由原廠製造日起9個月展延為12個月,因此目前庫存之效期均已展延至今年8月24日至27日以及11月15日,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請安心接種。
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做好防蚊措施,才能快樂出遊平安歸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國內上週(6/25-7/1)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1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及泰國(各2例)、索馬利亞(1例),今年累計11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57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58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泰國及馬爾地夫各9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及寮國疫情上升,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99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呼籲,暑假期間出國旅遊盛行,前往前述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
疾管署強調,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也提醒,近日受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各地均有豪雨或大雨發生,疾管署籲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