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專區

國內外最新疫情

[最新疫情]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年末聚餐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流感新冠疫苗,共同提升保護力 113/12/10


      疾病管制署12/10表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9日累計30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死亡病例累積61例,其中9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死亡數為近十年同期最高。
      國內上週(12/3-12/9)新增13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較前一週(11/26-12/2)18例下降,自今年9月1日起截至12月9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388例,其中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8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52.6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3.9%),低於去年同期(607.3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2.6%,學齡前幼兒則為58.5%,皆尚未達接種目標;新冠疫苗仍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59.7萬人次,為去年同期(60萬)約2.7倍。
      疾管署表示,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為維護65歲以上長者健康,請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113/12/10

 
       疾管署12/10表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長者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為維護65歲以上健康,疾管署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針對從未接種過 13價疫苗和 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預防勝於治療,完整接種13價及23價疫苗,使免疫效益最大化。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
       疾管署呼籲,鑒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對長者健康影響甚鉅,請符合接種資格之民眾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以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預防勝於治療,請符合之格者儘速安排接種,減少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我國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自我防護,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113/12/10

 
      疾病管制署12/10公布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中部40多歲男性,11月12日至12月1日至越南探親,返臺同日出現發燒、鼻炎、喉嚨痛等症狀,於隔日至醫院就醫並住院治療,12月5日出現紅疹後收治於隔離病房,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將於12月10日解除隔離。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之醫護及航空器等相關接觸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81人,包括同住家人4人、就醫接觸者49人、航空器接觸者28人,本案預計監測至12月27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5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8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越南各2例、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下半年疫情趨緩,惟東南亞區尚無明顯下降趨勢,與我國往來較頻繁之國家中,泰國疫情於7月起驟升,達每月千餘例之規模,明顯高於往年;越南胡志明市9月起疫情爆發,疫情仍在上升,目前達每週300餘例之規模,並有擴散至鄰近同奈及平陽省之趨勢;馬來西亞疫情雖較趨緩,惟今年疫情較往年嚴峻;菲律賓印尼疫情則持續流行,今年處於相對嚴峻之水平。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且近年個案多曾於幼童時期接種過疫苗,惟因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力衰退,導致感染後症狀較不典型,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自今年12月15日實施 113/12/04

     
疾病管制署12/4表示,為因應113-114年流感流行高峰期之防疫需求,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討論決議,自本(113)年12月15日至明(114)年2月28日期間,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113 年 12 月 15 日至 114 年 2 月 28 日為使用對象。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加強詢問病患之旅遊史與接觸史,如符合通報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定義應儘速通報。此外,對於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之病患,應及早給藥,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疾管署說明,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及瑞樂沙。類流感病患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
      疾管署再次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本年度流感季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請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公費對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等感染流感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並請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班/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本土麻疹感染確定病例,為已公布本土個案接觸者,請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 113/12/03


      疾病管制署12/3公布國內新增1例北部20多歲男性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個案於11月26日起因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於11月27日曾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因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而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於當日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個案將於明日解除居家隔離。
      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指出,依據各國通報資料顯示,今年全球麻疹整體疫情為近10年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於年初驟升後至3月達高峰,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累積已逾28萬3千例,以歐洲區增加最多。近期於美洲加拿大11月初疫情仍有上升趨勢,尤以新不倫瑞克省及安大略省較為嚴峻;鄰近國家中泰國越南胡志明市疫情嚴峻且正處高峰。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最新疫情]疾管署呼籲,隨著氣溫驟降,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共同提升保護力 113/12/03

 
      疾病管制署12/3表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日累計286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死亡病例累積52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
      國內持續新增新冠重症病例,自今年10月1日新冠JN.1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本土病例未接種新冠疫苗達98%以上,目前臨近年末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呼籲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另具出國需求者亦請儘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隨著氣溫驟降,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例本土麻疹確定病例,籲請提高警覺,如曾出入相關場所,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 113/11/29

 
       疾病管制署11/29公布國內新增1例麻疹本土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11月13日及15日因出現發燒、疲倦、噁心、關節痛等症狀至診所及醫院急診就醫,後續出現咳嗽且仍有發燒並於11月20日出現紅疹及結膜炎等症狀,於11月23日因症狀未改善再至醫院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因個案於暴露期間無出國史,故研判為今年第6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調查中,目前掌握就醫接觸者共計102人。本案預計監測至12月12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6例為本土病例(含2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
       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主要集中於歐洲東地中海非洲等3區署,其中又以歐洲最為嚴峻,規模趨近於2019年之爆發高峰;整體疫情於3月達高峰後逐漸下降,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準。鄰近國家部分,泰國今年疫情嚴峻,8月起達每月千餘例之規模,截至9/2累計報告4,408例病例;越南胡志明市則於9月起疫情爆發,目前每週報告200餘例,正處高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疫情則同往年水平。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且無需等待檢驗結果即送驗檢體,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且勿待自行檢驗結果陽性再行通報,以避免延誤防治時效。病患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
       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最新疫情]推動擴大提供65歲以上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滿週年,接種已滿一年者請依建議接種23價疫苗,以完整長者健康保護,使免疫保護效益最大化 113/11/27

 
       疾管署11/27表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其中65歲以上長者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重症及死亡之高風險族群。為維護65歲以上長者健康,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疾管署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針對從未接種過 13價疫苗和 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估計至今(2024)年12月底陸續符合接種約34.9萬人,提醒符合資格民眾踴躍接種23價疫苗,以完整免疫保護力,使健康保護效益最大化。 
       疾管署說明,肺炎已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3位,其中肺炎鏈球菌是肺炎常見致病菌,依據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1月25日累計268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2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05例)、男性占62%(165例)為多。鑒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對長者健康影響甚鉅,因此,呼籲還未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長者,請儘速前往接種,已接種13價疫苗滿1年者請接續接種23價疫苗,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完成1+1接種,才完整免疫保護力,提供較長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IPD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如為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以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預防勝於治療,請符合長者儘速安排接種,減少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高雄市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落實孳生源清除,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11/26

 
       疾病管制署11/25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高雄市苓雅區50多歲男性,11月21日起出現發燒、腹瀉及腹痛等症狀就醫,經通報及採檢送驗後確診,並檢出登革病毒第二型,為入秋後高雄市首例本土登革熱。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疾管署表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主要活動地點為高雄市苓雅區居住地及臺南市北區工作地,初步研判為本土病例,感染源仍待釐清。疾管署說明,為主動找出隱藏個案,衛生單位已於社區進行擴大採檢,已受檢者目前登革熱快篩均為陰性;衛生單位亦已規劃相關防治措施,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周邊進行緊急防治工作,加強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並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衛教宣導,呼籲民眾配合相關防治措施,防範疫情擴散。疾管署亦將針對本案檢體進行病毒基因定序,以釐清和北部本土登革熱第二型群聚是否有關。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1/24累計250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6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5例、臺北市5例、高雄市3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新北市中和新店群聚目前病例累計82例,分別為新北市75例、臺北市5例、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無重症或死亡病例,已連續16日無研判新增病例,群聚疫情預計監測至12/6。另今年累計242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9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4例及泰國30例。
       疾管署提醒,天氣雖已轉涼,惟白天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且仍會出現降雨,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入秋最強冷空氣來襲,恐使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升溫,請符合資格者踴躍前往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113/11/19

 
       疾病管制署11/19表示,本流感季自今(113)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8日累積2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06例A型H1N1、9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34例死亡(33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34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說明,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累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及死亡數均創十年同期最高,且以65歲以上長者發生比例最高,為使長者及幼兒於流感流行期來臨前獲充足保護力,該署自11月15日起實施「113年度提升65歲以上長者與6歲以下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合約院所獎勵計畫」,請醫界共同推動長者及幼兒疫苗接種作業,以守護民眾健康,獎勵計畫推動後,長者及幼兒之接種量,已觀察到回升情形,至11月18日累計4天已接種約16.5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6%,顯示該措施實施發揮效用,有助刺激打氣。
       另,今年10月1日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新冠併發重症個案均未接種新冠疫苗,目前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已明顯下降,預估新冠疫情可能在冬季升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另除提升自我免疫保護力,為保護家人朋友,鼓勵大家踴躍接種,以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
       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8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05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8.5%),剩餘138.6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27.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9.8萬)2.6倍,隨著入秋最強冷空氣來襲,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四不一要,Here we go!」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開跑 113/11/18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08年將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亡與抗生素抗藥性感染相關,其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而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世界衛生組織以每年11月18日至11月24日為「世界抗生素週」,今(2024)年以「Educate. Advocate. Act now. (教育、提倡、立即行動)」為宣傳主題
       為響應世界抗生素週,疾管署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於今(18)日舉辦「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以「四不一要,Here we go!」為主題,由政府醫藥衛生、食品、農業相關單位、專業學會與醫療院所共同響應,以「防疫一體(One Health)」之概念,攜手合作共同落實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齊心協力遏制抗藥性問題。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影響人類、動物、植物和環境的健康,為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對國人之威脅,強化政府部門醫藥、食品、農業等三方跨單位合作,衛生福利部及農業部將自114年起共同推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以防疫一體(One Health)為架構,期透過「建立和發展國家抗生素管理協調機制」、「確保動物用、人用之抗生素源頭及流向管理」、「提高民眾及醫療專業人員認知」、「優化醫療照護感染預防和控制」、「推動抗生素抗藥性整合性共同監測與風險評估機制」5大策略強化我國抗生素抗藥性防治及提升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效能。
      疾管署呼籲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機構及社會大眾協力預防抗生素抗藥性,配合政策,從教育、行為改變等層面共同努力,達成抗藥性防治的整體目標。疾管署強調,大家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手部衛生、依建議接種疫苗、正確使用抗生素,謹守「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最新疫情]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籲請符合公費資格對象儘速前往院所接種,以獲得疫苗完整保護力 113/11/12

      疾病管制署11/12表示,本流感季自今(113)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11/06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44週累計報告約21,195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50.7%)及美洲(27.7%);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及蒲隆地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WHO已將其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目前非洲國家之烏干達盧安達肯亞辛巴威尚比亞歐亞國家之泰國瑞典印度德國英國等均已出現Ib病例。亞太國家中,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澳洲則於5月起出現明顯爆發,目前累計1千餘例,疫情仍處高峰,與其鄰近之紐西蘭今年10月起疫情上升,後續發展仍待觀察。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11月11日累計確診444例病例(417例本土及27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確診85例(77例本土、8例境外移入),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鑒於國內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
       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基於維護國人健康及降低於境外感染M痘之風險,自本(2024)年12月1日起提供M痘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凡「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臺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者(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自費接種M痘疫苗。另疾管署目前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之國家,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第一級:注意」之國家,包括:亞洲之泰國、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歐洲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德國、法國,美洲之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加拿大、阿根廷、厄瓜多、多明尼加,以及非洲之中非共和國、盧安達、烏干達、肯亞、奈及利亞、象牙海岸等國,提醒國人前往旅遊時,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建議於出國前6-8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完成2劑疫苗接種(2劑間隔至少4週);若不及完成,建議出國前2週至少完成1劑。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提醒高風險族群颱風過後應提高警覺,如有相關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 113/11/05

       
  疾病管制署11/5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指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 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請持續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1/05

     
  疾病管制署11/5表示,上週(10/29-11/4)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於新北市中和區30多歲男性,10月25日起出現發燒、紅疹、頭痛等症狀,11月1日就醫快篩陽性確診,因個案具中和新店本土登革熱疫情風險區居住/活動史,研判為同一群聚案件。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居住及工作地周圍環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並持續管制高風險場域,呼籲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防範疫情擴散。整起群聚將持續監測至11月25日。
       疾管署指出,目前中和新店群聚個案累積78例,包括新北市新店區37例、中和區34例、新莊區1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3例、彰化縣1例及花蓮縣1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疾管署表示,該群聚個案均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同時請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1/4累計245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入夏後累計81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3例、臺北市3例、高雄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3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時序雖已入秋,惟白天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生長,且本週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半部地區降雨機率增加,雨後積水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下雨過後請再次巡視住家周遭環境,清除積水容器,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康芮颱風襲台,提醒強風豪雨過後請落實防疫措施,預防各種傳染病 113/11/01


疾病管制署11/1表示,受康芮颱風影響,全臺許多地區持續有降雨機會,豪大雨可能導致道路積水或淹水,提醒雨後務必清理家戶周遭孳生源,落實容器減量,減少病媒蚊孳生,並留意飲食衛生,同時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傳染病:

一、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
風災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且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籲請主動巡檢居家環境,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若有廢棄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後,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及感染登革熱風險。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噁心嘔吐、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及通報。此外,南高屏民眾需特別注意「二溝」:屋簷排水槽(俗稱天溝)、屋後防火巷水溝(俗稱屋後溝),容易成為埃及斑蚊孳生死角,雨後須特別檢查,有積水須立即清除或投藥。

二、清理家園勿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風
高風險族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降低感染機會,並呼籲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三、注意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預防腸道傳染病
風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限/停水地區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恢復供水後,如發現給水有混濁、異色及異味時,請立即通報當地自來水事業單位處理。限/停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請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最新疫情]11月1日起開放滿50歲以上民眾「左流右新」同時接種公費流感JN.1新冠疫苗 113/11/01


      疾病管制署11/1表示,公費流感及JN.1新冠疫苗第二階段開打。本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流感疫苗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及JN.1新冠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之民眾(未列於第一階段者)。今(113)年度流感及JN.1新冠疫苗同步分階段施打,為提高疫苗接種率。
      莊人祥署長表示,今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呼籲符合公費資格之民眾盡速前往接種,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左流右新 防護更新」代表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免於流感及新冠的威脅。 
      疾管署指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尤其以長者最易受到感染,並導致重症及死亡,呼籲民眾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之保護力,減少疾病威脅。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接種後保護力平均約可達30-80%,對因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對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因應新冠病毒持續演變,建議接種安全有效之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且曾確診/感染過、已接種原始株或雙價疫苗等保護力已嚴重不足,建議踴躍接種新版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3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康芮颱風即將來襲,提醒高風險族群外出注意個人防護措施,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 113/10/29


      疾病管制署10/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族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
      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康芮颱風可能襲臺,籲請防颱之際,落實容器減量及孳生源清除 113/10/29


      疾病管制署10/29表示,上週(10/22-10/28)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新北市中和區4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中正區1例、彰化縣溪州鄉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10/12至10/24,均檢出登革病毒第二型;其中臺北市中正區個案未曾至本土登革熱風險區域活動,但病毒基因定序結果與新北市中和新店群聚病毒序列相同;其餘6例均具新北市中和新店本土登革熱疫情風險區居住/活動史或經基因定序與該群聚病毒序列相同,7例均屬同一起群聚案件。相關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居住及工作地周圍環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同時請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及請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且切勿擅闖或出入登革熱        疫情風險管制區,以免受罰;此外,亦呼籲落實孳生源清除與防蚊,共同防止疫情擴散。整起群聚將持續監測至11月24日。
疾管署指出,中和新店群聚個案累積已有77例,包括新北市新店區37例、中和區33例、新莊區1例、永和區1例、臺北市3例、彰化縣1例及花蓮縣1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疾管署進一步說明,該群聚個案均為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感染該型病毒常有非典型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容易被忽略,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民眾需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28累計244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0例,病例分布新北市72例、臺北市3例、高雄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3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1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近日北部氣溫雖稍微下降惟仍適合病媒蚊生長,且本週康芮颱風侵臺機率高,可能帶來豐沛雨量,雨後積水將導致病媒蚊孳生,請於颱風來襲前主動清除積水容器,落實容器減量,並於雨後加強「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個案,均與新北中和新店群聚相關,潭美颱風將近,籲請落實容器減量與孳生源清除,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23

 
       疾病管制署10/23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個案(新北市中和區1例、彰化縣溪州鄉1例),均有新北中和本土登革熱疫情風險區居住或活動史。彰化個案為今(2024)年彰化縣首例,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且發病前曾至中和風險區域活動,初步研判感染與現有新北中和新店群聚有關,疾管署將進一步定序確認。2位個案目前症狀已緩解或返家,相關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或已採檢陰性。整起群聚將持續監測至11月21日。
       疾管署指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周圍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同時請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另彰化個案於潛伏期間曾至苗栗縣、雲林縣活動,該地衛生單位已展開相關防治活動。疾管署亦呼籲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並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23下午4時累計239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5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8例、臺北市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彰化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0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新北中和新店登革熱疫情緩降受控,惟潭美颱風將近,外圍環流將帶來北部大雨,後續造成積水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請颱風前先行將容器減量,颱風過後主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降低病媒蚊密度,以免登革熱疫情反彈;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籲請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22

       
       疾病管制署10/22日表示,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個案(新北中和區1例、苗栗竹南鎮1例、新北新莊區1例),其中苗栗個案為第一型(菲律賓株)與新北中和新店群聚無關;新北新莊個案為第二型,工作地與某確診個案活動地相近,與中和新店本土登革熱群聚病毒序列相同,屬於同一群聚,個案目前於醫院治療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為防範疫情擴散,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周圍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附近居民健康監測,同時請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疾管署亦呼籲民眾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以防範疫情擴散。
       疾管署指出,今日無新增個案,中和新店群聚累計70例,包括新店區37例、中和區29例、新莊區1例、花蓮縣1例及台北市2例,無重症或死亡個案;群聚個案均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籲請提高警覺並加強防範。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21累計237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3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7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0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疫情受控,但潭美颱風今已生成,外圍環流將帶來北部大雨,後續病媒蚊可能將孳生,請主動清除積水容器,以免登革熱疫情反彈,並於雨後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孳生源,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113年度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資格者請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施打 113/10/22
 

       疾病管制署10/22表示,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已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11月1日將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
       疾管署統計,「左流右新」開打3週,截至10月2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266.3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期(289.7萬)少8%,但颱風假導致的接種數同期落差已由上週10%再縮小至8%,上週流感疫苗接種數95.4萬也與前一週97.9萬相近,國光疫苗變色事件未明顯影響全國整體打氣;新冠疫苗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數58.2萬人次,為去年同期(25.9萬)2.3倍,顯示今年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意願明顯提高。
       疾管署說明,11月1日將開放第二階段對象接種:公費流感疫苗開放至50歲以上、公費新冠疫苗則開放全民(年滿6個月以上)接種。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安排時間前往,同時施打兩劑疫苗獲得兩種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東北季風來襲,氣溫變化差異明顯,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11類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之民眾,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苗栗縣本土登革熱病例現蹤,籲請落實孳生源清除,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10/17

       疾病管制署10/17公布苗栗縣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苗栗縣竹南鎮30多歲男性,10月7日起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背痛、腹瀉、紅疹等症狀而就醫,經通報及採檢送驗後於10月16日確診感染登革熱第一型病毒,與新北新店中和本土登革熱群聚病毒型別(第二型)不同。個案目前於住家防蚊隔離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疾管署表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及本土疫情風險區活動史,主要活動地點為居住地及工作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惟感染源仍待釐清。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經針對確診個案竹南鎮居住地周遭半徑100公尺範圍,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並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衛教宣導。同時苗栗縣衛生局今日上午起於竹南鎮設立社區篩檢站,期透過擴大篩檢,主動找出隱藏個案,以及早阻斷疫情擴散。另個案於潛伏期間曾至彰化縣、新竹市活動,該地衛生單位亦已展開相關防治活動。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16累計23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2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6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27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氣溫仍適合病媒蚊生長,請澈底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或至苗栗縣衛生局成立社區篩檢站篩檢。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左流右新」上週接種皆創新高,流感疫苗變色為單一事件,同批號全回收不流通,公費疫苗接種安全無虞,請安心施打 113/10/15

 

       疾病管制署10/15表示,今(113)年度新冠、流感疫苗已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符合資格者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接種,且同時施打「左流右新」,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左流右新」開打兩週,截至10月14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170.9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26.6%),雖較去年同期(190.8萬)少10%,但颱風假導致的接種數同期差距已由35%縮小至10%;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接種數40.5萬人次,為去年同期(14.9萬)2.7倍,兩種疫苗單日最高接種量均為上周三(10/9),當日流感疫苗接種25.3萬(4年來單日最高)、新冠疫苗接種5.5萬(20個月以來單日最高)。
       另針對「1支流感疫苗變色事件」,疾管署已於10月14日召開專家會議,初判該支疫苗變色為膠塞瑕疵導致,非微生物污染造成,同批號之10.1萬劑6縣市全面封存回收不流通,已接種之8.2萬劑未接獲不良事件通報。後續將再於10月23日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和流感防治組聯席會議,決定該批號是否持續停用不予施打,並由國光公司提供替換疫苗方案,針對未配送之其餘批號國光流感疫苗,亦要求該公司須逐支完成外觀檢視,確認無異常才可進行配送。疾管署強調,國光公司同批號其他疫苗及其餘批號清查後均未發現異常,研判為單一事件。公費流感疫苗安全無虞、接種作業也不受影響,請安心施打
       疾管署提醒,近期將持續有東北季風來襲,氣溫變化較大,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者,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11類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者,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山陀兒颱風後新增1例本土類鼻疽個案,提醒高風險如有相關症狀請儘速就醫,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時通報診治 113/10/15


      疾病管制署10/15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針對基隆市政府衛生局通知主動發現1劑流感疫苗外觀異常,疾管署已通知獲配衛生局預防性暫停該批號疫苗,並通報食藥署啟動機制調查釐清事件原因 113/10/12


      疾病管制署今(113)年10月12日接獲基隆市衛生局通知,該市七堵區衛生所通報於10月12日流感疫苗接種前,主動發現1劑目測外觀變色之國光流感疫苗,當即保存該變色疫苗並依程序通報、並未提供接種。經清查該衛生所內同批號(FSZA2408)疫苗,並未發現其他疫苗有類似情形。疾管署除立即通報食藥署啟動相關機制進行調查釐清外,為確保接種者安全,疾管署亦已通知獲配該批號疫苗之6縣市衛生局暫停撥發該批號疫苗,並轉知轄區獲配該批號疫苗之合約醫療院所,配合暫時停用該批號疫苗並檢視疫苗外觀,如有發現變色等類似情形,請主動通報衛生局和疾管署。目前疾管署尚未接獲其他類似通報,也未接獲該批號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疾管署表示,該批號疫苗共計驗收約18.3萬劑,已配送至6縣市衛生局,包括: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及臺東縣,目前各縣市庫存共約10.8萬劑。疾管署將依全面清查結果,預定於10月14日下午邀集專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基隆市衛生局及疫苗廠商召開會議探討疫苗品質及接種安全,針對本次事件食藥署已要求廠商依藥品不良品通報機制,儘速調查釐清。
       疾管署強調,雖因單一疫苗外觀異常、預防性暫停該批號疫苗18.3萬劑,本年度公費流感疫苗五廠牌尚有共計625.4萬劑正常提供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作業不受影響,亦不影響公費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

      

[最新疫情]一週新增10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籲請配合衛生及環保單位防疫措施,並於颱風過後落實「巡、倒、清、刷」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8表示,國內上週(10/1-10/7)新增10例本土病例,居住於新北市8例(新店區及中和區各4例)及臺北市2例(文山區及大同區各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男性6例及女性4例,發病日介於9/22至10/4,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均感染登革熱病毒第二型;今日無新增病例,該群聚案累計67例病例,無重症及死亡病例。新北市和臺北市防疫單位已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共同活動區域進行相關防治措施,加強疑似病例監測。
疾管署指出,臺北市文山區和大同區登革熱本土病例基因定序結果與新北市中和/新店區群聚個案序列相同,研判來自同一起群聚事件,可能感染來源之文山區菜園及新店高風險場域均已進行管制,並持續進行防治工作,請配合衛生及環保單位防疫措施。疾管署同時提醒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者應注意防蚊,如出現上述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10/7累計23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69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4例、臺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花蓮縣1例);另今年累計22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過去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疾管署提醒,颱風過後一週內是病媒蚊防治關鍵時期,且本週東北季風帶來北部豪大雨,請主動落實「巡、倒、清、刷」,雨後迅速清理社區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 NS1 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最新疫情]我國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籲請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 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8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並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4)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其中以歐洲區累計報告逾9萬例病例最為嚴峻,東地中海區及非洲區分別報告7萬及6萬餘例次之,西太平洋區及美洲區病例數較低,惟仍達去年同期之4至10倍;整體疫情於1至3月間達高峰,而後逐月緩降,自7月起多已下降至往年同期水準。我國鄰近國家今年疫情亦較往年為高,近期馬來西亞、泰國每月達數百例,馬來西亞已趨緩,而泰國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惟越南多地傳出疫情上升,胡志明市今年截至9/3累計644例,相較於過去三年僅1例明顯增加,已有至少3名兒童死亡;鑑於該國移入病例至我國,本署於今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最新疫情]受氣溫下降影響,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請儘速接種流感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113/10/08
 

     
      疾病管制署10/08表示,本(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自10月1日起正式開打,然受山陀兒颱風災防假影響,流感疫苗接種進度人數較去年同期略低,截至10月7日止,開打一週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73.1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11.3%),為去年同期(110.1萬)六成五;新冠疫苗則逆勢增加,開打一週接種約17.9萬人次,為去年同期8.1萬人次的2.2倍,應與兩種疫苗同時開打,增進接種意願和便利性有關,兩種疫苗單日最高接種量,流感疫苗為昨(10/7)接種19.3萬,新冠疫苗為上週五(10/4)接種4,4萬。本週起各地接種服務恢復正常,預估流感疫苗單週接種可破百萬、新冠疫苗單週接種可突破20萬人次。
      疾管署提醒,由於東北季風增強來襲,氣溫也開始逐步下降,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者,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11類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者,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山陀兒颱風將登陸帶來強風豪雨,提醒注意個人防疫措施,預防感染類鼻疽登革熱等傳染病 113/10/03


      疾病管制署10/3表示,根據氣象署最新預報,中度颱風山陀兒今天中午前後將登陸,強風豪雨可能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導致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請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
     疾管署強調,颱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故呼籲民眾須落實「巡、倒、清、刷」,檢查居家環境,清理積水容器並加蓋,尤其南高屏需特別注意「二溝」:屋簷排水槽(俗稱天溝)、屋後防火巷水溝(俗稱屋後溝),易成為埃及斑蚊孳生死角,雨後須特別檢查,有積水須立即清除或投藥,避免病媒蚊孳生。颱風後清理環境時應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防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及破傷風感染。另風災後若蓄水池受污水污染,應澈底清洗消毒,飲水需煮沸或使用市售瓶裝水;食物泡水或長時間解凍者勿食用,廚具與餐具應煮沸或以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消毒並清洗乾淨;限水或停水期間,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保持手部衛生。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颱風天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呼籲,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新北市本土登革熱疫情初步控制,仍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颱風後速清積水容器,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10/01
 

       疾病管制署10/1表示,國內上週(9/24-9/30)新增5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分別為16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居住於新北市新店區29例及中和區22例,發病日介於9月13日至9月28日,多數個案因出現發燒、噁心、頭痛、肌肉痛、腹瀉及嘔吐等登革熱疑似症狀後就醫快篩陽性,採檢送驗後確診登革熱。經疫情調查發現大部分個案有中和區三介廟、興南市場或新店區天山公園等疫情風險區活動史,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該群聚案累計57例病例,包括新店區32例、中和區24例及花蓮縣1例,其中約4成為接觸者或擴大篩檢檢出,無重症及死亡病例,目前衛生單位已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共同活動區域進行相關防治措施,及進行區塊防治針對社區擴大預防性噴消與環境孳清,並加強疑似病例監測。
       疾管署指出,因應本起群聚,衛生單位持續加強確診個案住家及活動地周邊環境病媒蚊監測、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除三介廟至天山公園自9月24日起封山一個月,新店及中和地區亦於周末社區大動員整頓環境,中央亦於疾管署成立應變工作小組及機動防疫隊,不分平假日每日派遣2-3組人員至風險區協助防疫。提醒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應注意防蚊,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30累計22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59例,病例分布新北市56例、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另今年累計217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7例及泰國26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評估新北疫情已獲初步控制,但本週受強颱影響全臺皆有豪大雨機會,請注意自身安全並於颱風後落實「巡、倒、清、刷」,迅速清理家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整理家園及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最新疫情]「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10月1日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同步開打 113/10/01

     
       疾病管制署10/1舉辦「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113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記者會,邀請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疾管署莊人祥署長、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程劭儀主任、新興傳染病整備組黃彥芳組長、防疫大使Apple(黃暐婷)與牙醫師趙國翔夫妻一同出席,並由邱部長、莊署長、Apple及趙牙醫師於現場率先施打,共同呼籲符合公費對象,配合開打時程儘速接種,以獲得完整保護力,保護自己及守護家人健康。
邱部長表示,今(113)年度政府持續提供約643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及約550萬劑新版JN.1新冠疫苗。鑒於流感及新冠病毒變異相當迅速,每年流行病毒株亦有所不同,過往接種過的疫苗保護力約可維持1年,故建議每年均須接種當年度疫苗,才能獲得最佳防護力。
       程主任表示,作為家醫科醫師,呼籲符合第一階段資格,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幼童及高風險族群等應儘速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此次新冠、流感疫苗同時接種,目的是希望能提升高風險族群接種率,2種疫苗可於同一天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於不同部位上,以同時獲得二種保護力,有效降低高風險者感染後併發重症的風險。
       疾管署指出,今年度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開放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並全面開放6個月以上民眾接種新版JN.1新冠疫苗;另為提升新冠疫苗接種便利性,疾管署已於9月23日發文週知,10月1日起陪同第1階段實施對象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如符合第2階段新冠疫苗實施對象,醫療院所及衛生所亦可於當下同時提供該位接種新冠疫苗,不受11月1日第2階段開打限制
      疾管署也提醒,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與相關證明文件(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
 

[最新疫情]新北市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籲請落實「巡、倒、清、刷」,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113/09/24

      疾病管制署9/24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分別為20多歲男性及70多歲女性,居住於新北市新店區與中和區。目前2名個案皆返家休養,同住接觸者共5名目前無症狀,衛生單位已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共同活動區域進行相關防治措施,並加強疑似病例監測。
      疾管署指出,今日確診之2名個案於9月19日至20日之間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及嘔吐等登革熱疑似症狀後就醫快篩陽性,採檢送驗後確診登革熱。衛生單位疫情調查發現2名個案於潛伏期均有三介廟或天山公園等高風險場域旅遊史,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該群聚案累計6例病例,均感染登革熱病毒第2型。新北市政府已於新店區天山公園與中和區三介廟辦理大型孳清活動,預計今日下午進行封山為期一個月,於出入口設置封鎖線及管制牌,且加派人力進行巡查,並持續加強社區環境孳生源清除作業,疾管署機動防疫隊亦持續出動至疫情風險區,協助新北市進行各項防治措施,請配合衛生單位執行防治工作,本群聚事件須執行社區監測至10月21日。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月23日累計172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8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新北市5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1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6及泰國25例。
       疾管署呼籲,居住或曾出入疫情風險區者,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成立之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就近至醫療院所就醫,就醫時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同時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請平時應主動進行室內及戶外環境巡檢,落實「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
 

​[最新疫情]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腸胃炎 113/09/24

       疾病管制署9/24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且為近5年同期最高,籲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胃炎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8週(9月15日至2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 146,558 人次,較前一週138,677 人次上升5.7%,為近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四週(第35至38週)共接獲 123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8件,占60%)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25.5%)。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24-48小時而細菌性病原檢出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
       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另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疑似腸胃炎感染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落實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一起本土登革熱群聚事件,請加強孳生源清除與防蚊措施 113/9/23

 
      疾病管制署9/23公布國內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分別為20多歲男性、50多歲女性和70多歲女性,居住於新北市新店區新和里(2例)及中和區興南里(1例),發病日介於9/16至9/20,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後眼窩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衛生單位匡列55名密切接觸者目前無症狀,已針對確診個案居住地及共同活動區域進行相關防治措施,並加強疑似病例監測。
      疾管署指出,3名個案潛伏期間與9/19花蓮縣本土登革熱個案均有新北市中和區興南里、景南里或新店區新和里活動史(為相連里別),其中2名有三介廟及天山公園活動史,高度懷疑為同一起群聚案件。新北市衛生局已於9/22完成個案居住地及風險場域孳清及清消,本周將持加強里別孳清作業、並設立社區篩檢站,另針對三介廟至天山公園步道間插立警示旗,提醒出入時加強防蚊措施,疾管署亦立即成立機動防疫隊,每日派員至疫情風險區協助新北市進行各項防治措施。今日羅一鈞副署長親率同仁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陳潤秋局長及中和區楊薏霖區長、新店區陳怡君區長共同視察興南里、三介廟及天山公園疫情風險區防治現況,下午臺北區管制中心劉士豪主任亦參與新北市政府登革熱跨局處防治會議,持續與各層級防疫單位密切合作,全力防範疫情。
       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截至9/22累計170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6例,分別居住於新北市3例、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新北市3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15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近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泰國各26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臺多有降雨,氣溫仍適合病媒蚊生長,呼籲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防範蚊蟲叮咬;疾管署呼籲,近期曾有前述里別活動史者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至新北市衛生局成立之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就近就醫,亦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出現今年入夏後第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請落實「巡、倒、清、刷」及個人防蚊措施,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 113/9/19

 
      疾病管制署9/19 公布國內今(2024)年入夏(5月)以來第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花蓮縣30多歲男性,9月13日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經通報及採檢送驗後,9月18日確認為登革熱病例,密切接觸者11人目前無症狀。
      疾管署指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但曾至高雄及新北,可傳染期主要活動地點為花蓮工作地及居住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表示,為防範疫情擴散,花蓮縣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及接觸者進行防蚊衛教,並於個案工作地及居住地周圍進行病媒蚊密調、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高雄市及新北市衛生局也已展開相關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18累計167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3例,分別居住於高雄市2例及花蓮縣1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嘉義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07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過去4年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泰國各24例。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臺氣溫仍炎熱且多有降雨,適合病媒蚊生長,呼籲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戶外活動或出國旅遊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防範蚊蟲叮咬;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旅遊活動史。疾管署亦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
   

[最新疫情]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共同防範諾羅病毒 113/9/18

     
     疾病管制署9/18表示,近期腹瀉群聚通報案件為近5年同期最高,且呈上升趨勢,請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7週(9月8日至1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7,034人次,較前一週132,519 人次上升3.3%,較近5年同期次高;另全國近四週(第34至37週)共接獲 106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1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0件,占48.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5件,占36.6%)。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約24-48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降低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新冠流感疫苗10月1日起開打,左流右新同時接種,獲得雙重保護 113/9/18

       疾病管制署9/18表示,今(113)年度新冠、流感疫苗將同步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第1階段自10月1日開始,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新冠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對象(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2種疫苗同時接種,獲得雙重保護。
       疾管署說明,為配合今年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時開打,特別於宣導主視覺中呈顯雙重保護的意象,代表2種疫苗的防護罩保護著接種者,抵擋新冠、流感病毒侵襲;而搭配「左流右新,健康安心」口號,也讓民眾易於記憶,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一次完成2種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免於新冠、流感威脅,健康、安心過秋冬。另因應今年有3,843家新冠、流感疫苗合約院所,為避免選擇接種院所時混淆,疾管署亦製作4款布條提供地方衛生局及疫苗合約院所使用,除用於宣導新冠、流感疫苗開打的「橘色款」外,還有針對不同合約院所製作3款布條,2,914家提供新冠及流感疫苗院所為「藍色款」、882家僅提供流感疫苗院所為「紫色款」、47家僅提供新冠疫苗院所為「綠色款」,各院所可將布條刊掛門口,方便一眼辨識。      
       對於今年雙疫苗一起接種,擔心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副作用會不會太強烈?疾管署說明,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學中心醫療照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生局部和全身症狀的比例,同時打兩種疫苗跟只打新冠疫苗相似」。分析顯示,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52.1%和49.4%),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27.4%和27.6%),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兩組的新冠抗體力價相似,顯示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
        疾管署呼籲,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符合資格者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接種,且同時施打「左流右新」,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既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最新疫情]中秋團圓烤肉烤蚵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防範諾羅病毒 113/09/10

       疾病管制署9/10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為五年同期最高,中秋佳節將至,籲請民眾中秋團圓烤肉或烤蚵時,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國內第36週(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週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週(第33至36週)共接獲 101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
      疾管署指出,今(2024)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喜歡之食材,提醒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澈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多,依據今年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流行病毒株由過去最常流行之GII.4轉變為新型別GII.17,佔比近六成,與2015-2016年國內兩波諾羅病毒大流行之型別相同,因該型別易侵襲成人且已8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人對此新型諾羅病毒可能無免疫力,如飲食不慎容易造成腹瀉群聚事件發生,請應做好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才可避免感染。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M痘上週新增5例本土個案,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09/10

       
     疾病管制署9/10公布國內上週(9/3-9/9)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4例及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8月26日至8月3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其中2例未完整接種過2劑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9月9日累計確診414例病例(391例本土及23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本土51例,以雙北佔28例(54%)最多,國內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36週累計報告約12,603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42.6%)及美洲(31.3%);5月起非洲疫情驟升,主要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之Ib亞型之疫情所致,WHO已將此波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鄰近國家中,多數國家疫情平穩持續,惟澳洲今年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8月已報告445例,目前疫情仍在上升。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8日已有84,886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4,958人,仍有約29,928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該署指出上週(9/2-9/8)接種1,403人次,其中1,094人首次接種M痘疫苗為今年單週新高,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目前全國共25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請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與對方約會時,發現對方有疹子或不對勁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直覺趕快找理由離開現場,以保護自己。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 113/09/03

      疾管署9/3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請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M痘上週新增4例本土個案,國內外疫情持續,上週M痘疫苗接種1,496人創今年新高,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09/03


       疾病管制署9/3公布國內上週(8/27-9/2)新增5例M痘(Mpox)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病例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20多歲至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8月21日至8月2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另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9月2日累計確診409例病例(386例本土及23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50例(4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35週累計報告約10,429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美洲(36.8%)及非洲(33.2%),5月起整體疫情上升,以非洲區尤為明顯,主要係因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Ib亞型之疫情所致,鑑於該亞型病毒之致死率較高, WHO前於8/14宣布此波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除加強流行區疫情管制,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餘多國僅報告零星病例,澳洲則自今年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8月已報告3百餘例,且仍在升高,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說明,為因應此波M痘疫情,疾管署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並加強機場、港埠檢疫工作,積極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另依據國際文獻指出部分Ib型病毒有基因缺損可能導致常用之世衛建議的Clade I分型檢驗誤判,疾管署已依文獻發布之Clade Ib型核酸檢驗方法(Real-Time PCR)建置國內快速檢驗技術,9月2日已上線使用,針對M痘確定個案檢體進行分型檢測,可加速Ib型的檢驗。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1日已有83,77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4,641人,上週(8/26-9/1)接種1,496人次,較前一週(8/19-8/25)增加約2成,為今年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者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9,12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共同防範病毒性腸胃炎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全國近四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 79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貝類等水產品),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另外,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個案,疫情持續下降,惟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公布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60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05年同期相當;其中53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41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皆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31-8/15,皆具慢性病史,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6例個案均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雖疫情持續下降,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暑假出國熱潮所致,登革熱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續創五年同期新高,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返國後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表示,國內上週(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8/19-8/23)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度,其中2例為前往旅遊之同行者;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及越南疫情上升,泰國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10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鄰近國家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印度截至6/30報告3,066例,以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及卡納塔克邦較為嚴峻;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7萬例為多。
      疾管署強調,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尤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惟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再次呼籲,近日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籲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9月1日起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並修訂病例定義,國內重症風險持續,請落實個人衛生習慣並儘快接種XBB疫苗 113/08/20
     
     疾病管制署8/20表示,考量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為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為「1週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床條件為「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眾權益。     
      疾管署說明,上週(8/13-8/19)新增27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8/6-8/12)新增347例下降,低於流行閾值,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5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7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6%及27%為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表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韓國COVID-19住院數呈上升趨勢,美國陽性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及中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近28天(6/24至7/21)期間,與前28天期間相比,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30%和26%。於7月下旬(7/15至7/21)之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3.1.1、KP.2占比分別為29.4%、25.7%、18.6%、12.8%,惟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已較前一週下降,惟至8月底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20
      ​
      疾病管制署8/20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35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2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臺中市1例,年齡介於 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25-8/14,其中14例具有慢性病史,6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15例個案均在住院中,其中1例於加護病房治療。另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為8/13已公布個案),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17例已較前一週新增19例減少,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本土M痘上週新增4例,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113/08/20
   
      疾管署署8/20表示,國內上週(8/13-8/19)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居住縣市為北部1例及南部3例,發病日則介於 8月8日至8月1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均無M痘疫苗接種紀錄。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2024)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381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4例(41例本土及3例境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疾管署說明,人類M痘疫情始於非洲,原係透過接觸囓齒類或靈長類動物感染,曾分別於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西非(奈及利亞)出現較大疫情,其中中非之病毒傳播力及致死率較高,稱作第I型,西非之病毒症狀相對緩和,稱為第II型,二型病毒爆發後均於流行區域內持續存在。2022年,第II型發展出能透過人際接觸傳染之IIb型,並引發全球大流行,惟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當時仍以第I型動物傳人為主。直至2023年3月,DRC發現首例第I型性傳播案例;同年9月,該國南基伍省爆發明顯為人際(性)傳播之第I型疫情(後續稱作Ib型);今年6月,Ib型疫情陸續蔓延至該國北基伍省,及鄰國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等,亦透過跨國移動傳播至肯亞,其中蒲隆地已爆發數百例規模之疫情。WHO已於8月14日宣告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非洲CDC統計今年截至8月16日非洲各國累計報告18,737例病例,其中3,101例確診,541例死亡。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8日已有81,857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743人,上週(8/12-8/18)接種807人次,較前一週(8/5-8/11)增加約3成5,為近3個月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其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8,114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預計八月份將較七月份完成2倍的接種人次,目前全國共23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請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WHO宣布M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籲請如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入境時如有疑似症狀,主動告知檢疫人員;符合M痘疫苗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113/08/15
     
    疾病管制署8/15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爆發疫情中心,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要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較高,且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系統性監測,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期能投入更多資源,並呼籲各國積極監測及加強警覺等防範措施。
      疾管署說明,我國M痘疫情仍繼續升溫,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為提醒注意,疾管署即日起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另將持續嚴密監測國際疫情趨勢,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疾管署指出,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除提升前述高風險國家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並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外,將在機場、港埠以多元方式宣導出國旅客注意國際疫情和自身防護,並積極整備國內防疫量能,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同時已預定於8/16召開民間團體座談會加強社群宣導,後續亦邀集感染症相關領域專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等,並依專家建議研議強化M痘防治策略及調整疫苗接種對象。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
      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請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有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入境後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個案,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風險較高,提醒醫療院所均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13
      疾病管制署8/13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包含3例死亡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5例、臺南市臺中市各2例,年齡介於 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24-8/7,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死亡個案為50多歲女性、80多歲女性及60多歲男性,均具慢性病史,因類鼻疽併發肺炎或敗血性休克死亡。其餘新確診個案14例仍住院中、其中2例於加護病房治療。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臺南市4例、臺中市2例、嘉義縣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惟目前仍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113/08/13
       疾病管制署8/13表示,上週(8/6-8/12)新增34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30-8/5)新增445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57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04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8%及31%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7%、LB.1占15%、JN.1占10%及XDV.1占5%;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4%、KP.2占18%、JN.1占14%及XDV.1占8%,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非洲及東南亞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中國自7月初陽性率持續上升,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下降惟仍處高點,另義大利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91.2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9%,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36%、2.45%;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4.5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900餘劑。由於國內外疫情持續,且國內本土併發症確定病例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上週新增5例,疫情持續升溫,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8/13
       疾病管制署8/13公布國內上週(8/6-8/12)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青壯年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及南部,發病日介於7月29日至8月4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其中4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疾管署提醒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2024)年8月12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而8月未過半即已新增9例本土個案,相較7月新增15例、6月新增6例,疫情持續升溫。因夏季大型人潮聚集及社交活動眾多,為M痘流行高峰期,呼籲高風險者接種疫苗及落實自我防護。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緩升,但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且原僅流行於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之Ib亞型病毒,近期陸續擴散至鄰近國家,鑑於Ib亞型病毒相較全球流行之IIb亞型,致死率較高(DRC整體致死率約3.6%),WHO明日將開會評估是否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鄰近國家/地區部分,中國、越南、泰國疫情持續,澳洲自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7月累計報告192例,且病例數仍持續上升,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為,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1日已有81,256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503人,仍有約27,753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提醒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肺炎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父親節守護爸爸健康,呼籲爸爸們踴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免疫保護力113/08/06 
       疾病管制署8/6表示,肺炎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是女性1.5倍,為守護爸爸健康,並降低65歲以上因肺炎鏈球菌導致肺炎等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機率,疾管署全年提供65歲以上接種1劑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以加強免疫保護效力,請鼓勵並安排家中符合資格者儘速完成接種,共同守護家人健康。
       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8月5日累計199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23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占38%(75例)、男性占61%(122例)為多;另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去(2023)年肺炎死亡1.7萬人,已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為女性1.5倍,顯示男性更須注意防範肺炎威脅。
        疾管署呼籲,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為確保完整免疫保護力,請65歲以上者依接種建議完成1劑13價疫苗及1劑23價疫苗接種,如有其中任一劑尚未接種者,應於間隔1年後完成接種。另提醒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則「間隔至少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請符合者儘速安排接種。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惟目前仍處流行期,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113/08/06 
       疾病管制署8/6表示,上週(7/30-8/5)新增44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23-7/29)新增584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0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9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預計8月下旬可脫離流行期。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3%及29%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5%、LB.1占18%、JN.1占11%及XDV.1占11%;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2%、JN.1占22%、KP.2占16%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非洲、歐洲、美洲、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區上升,東地中海區則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日本病例數連續12週上升,美國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中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仍高。JN.1及其衍生變異株KP.2、KP.3為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提醒,暑假旅遊機會多,同時病毒傳播風險也升高,如有出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國內類鼻疽疫情五年同期最高,提醒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及時通報與診治113/08/06 
       疾病管制署8/6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疾管署今日再度發布致醫界通函,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呼籲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
      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雖降但仍處流行期,須留意重症風險,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表示,上週(7/23-7/29)新增58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16-7/22)新增773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24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仍處流行期,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及KP.3皆占24%為多,LB.1占21%呈上升,其次為KP.2及XDV.1,占比分別為17%及12%;境外以KP.3占28%為多,其次依序為JN.1占22%、LB.1占21%、KP.2占15%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部分國家如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已連續11週上升,希臘、比利時等國家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6月(5/27-6/23)新增逾13.5萬例病例及2,000例死亡,住院數及重症數較前1個月分別上升31%及12%;於6月下旬(6/17-6/23)之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2占比分別為40.3%、30.3%、16.7%,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8%、2.34%;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9.4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020劑。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國際間多數國家疫情上升,且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升高,請規劃旅遊者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境外移入登革熱屈公病病例為五年同期新高,並提醒赴東南亞落實防蚊措施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表示,國內上週(7/23-7/29)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29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臺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印尼(5例)、越南(3例)、菲律賓(2例)、印度及馬爾地夫(各1例);今年累計155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84例),感染國家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其中以印尼77例、馬來西亞20例、馬爾地夫13例及泰國13例為多。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7/23-7/29)新增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今年累計6例境外移入,均為外國籍個案,感染國家分別菲律賓(3)、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各1),高於近5年同期病例數;近5年屈公病累計21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本國籍個案4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巴拉圭2例、柬埔寨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泰國斯里蘭卡疫情上升,馬來西亞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83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08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鄰近國家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6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5萬例為多。
      疾管署提醒,凱米颱風過境時夾帶豐沛雨量,造成多處地區淹水及環境中積水容器增加,加上全臺氣溫炎熱,適合病媒蚊生長且降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請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清除以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清理並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國際間登革熱疫情流行,國內境外移入病例較近幾年高,尤以東南亞國家為多,故暑假期間如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雖降,但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另鄰近日本疫情持續上升,建議出國前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表示,上週(7/16-7/22)新增77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9-7/15)新增896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2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0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占比37%為多,KP.3、KP.2及XDV.1占比上升,分別為18%、17%及11%,LB.1占比為16%,呈下降;境外以JN.1占29%及KP.3占26%為多,其次依序為KP.2占17%、LB.1占12%及XDV.1占12%,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7/8-7/14)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近期正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請規劃前往日本者,應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1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4%、2.3%;由於國際疫情仍為流行,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0.8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4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疾管署公布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提醒留意飲食安全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公布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也是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為南部5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7月13日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至急診,7月14日醫師通報採檢送驗,於7月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個案插管尚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為絕對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可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此類中毒多為食入之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如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或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肉毒桿菌產生之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先澈底加熱,以確保飲食安全。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
      疾管署呼籲,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之後,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診療病患發現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儘速檢驗釐清致病原因及對症治療,並給予病患妥適的照護,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7月已新增13例M痘病例,疫情再升溫,尤其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呼籲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公布國內上週(7/16-7/22)新增4例M痘(Mpox)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且未曾接種M痘疫苗,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歲,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7月6日至7月1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確診, 7月已累計13例M痘病例,為去年10月以來單月新高,且有超過8成未接種過M痘疫苗,疫情再升溫,呼籲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保護自己也提升群體免疫力,以保護所愛的人。
      疾管署表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22日累計確診388例病例(366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9例(26例本土及3例境外),尤其7月已新增13例本土個案,相較於5月新增2例、6月新增6例,本土M痘疫情持續升溫,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存在,經統計確診個案中有8成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提醒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此外,疾管署提醒,暑期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需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臉部或四肢有皮疹水泡即不宜前往,避免造成疾病傳播,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疾管署統計,隨著6月、7月通報病例增加,7週以來疫苗接種3,362人,截至7月21日已有80,401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762人,仍有約27,63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205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部分院所亦有提供社區外展服務及夜間、假日門診服務。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而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暑假假期國際旅遊頻繁,以及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另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今年百日咳疫情為五年同期新高,包含3起家庭群聚事件,籲請嬰幼兒照顧者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並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新增4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案1)、南部家庭群聚之2個月大男嬰(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案2之母,接觸者採檢)、北部家庭群聚之40多歲女性(案4,6月27日確診1個月大男嬰之母)。案1至案3發病日介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咳嗽、呼吸喘、流鼻涕、嗜睡等症狀,於7月9日至7月15日間確診;案4為經接觸者採檢後於7月8日確診,其餘3名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除案1持續住院治療外,其餘個案皆已出院。衛生單位均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及預防性投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含)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
       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已過高峰,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降10%,7月仍處流行期聚會出遊注意防範 113/07/16

       疾管署7/16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處流行期,第28週(7/7-7/13)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9.6萬餘人次,較第27週約10.7萬人次下降10%;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
       
疾管署統計,上週(7/9-7/15)新增61例流感併發重症(55例A型H1N1、1例A型H3N2、4例A未分型、1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死亡(8例A型H1N1、1例A型H3N2、1例A未分型、1例B型),65歲以上占82% (其中近七成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15累計1,329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占57%為多;死亡262例中,65歲以上長者占71% (其中七成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已過高峰但仍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表示,上週(7/9-7/15)新增89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2-7/8)新增987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0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99例略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7.6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1%、2.2%;惟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3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5,0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高點且仍處流行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9%及36%,較前一週持平;LB.1占比為20%及9%,KP.3占比為17%及22%,KP.2占比為13%及20%,XDV.1占比則為7%及8%;近四週本土LB.1及KP.3占比上升,KP.2占比下降,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單週增5例創今年新高,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上週(7/9-7/15)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青壯年男性,居住縣市均為北部,發病日介於6月20日至7月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4例個案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疾管署提醒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15日累計確診384例病例(362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5例(22例本土及3例境外),而7月已新增9例本土個案,相較6月新增6例,疫情呈上升趨勢,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持續,鄰近國家/地區以中國、香港、越南、泰國及澳洲等國疫情較明顯,其中澳洲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須密切觀察發展趨勢,另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印尼等則僅報告零星病例。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14日已有80,15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505人,仍有約27,645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
      疾管署提醒,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假期、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防蚊措施 113/07/12

      
病管制署7/12公布國內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男性,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時因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由桃園機場檢疫站採檢送驗,後經7月9日二次採檢,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個案及同住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並給予個案及接觸者衛教,後續將持續進行社區監測至8月2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占80%),分別為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3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菲律賓等計92個國家/地區列為近期或先前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之國家,本署亦已於2020年11月6日將菲律賓疫情提升為第一級:注意。鄰近之東南亞國家,泰國及新加坡持續報告病例,泰國今年迄今報告148例,新加坡多屬零星個案累計8例,皆與去年同期相當;南美洲國家以巴西疫情較為嚴峻,截至5月25日報告逾2萬例,囿於各國醫療檢驗資源不等,部分國家未公布病例數。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最新疫情]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演變及世界衛生組織疫苗株建議,將採用單價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防範秋冬疫情威脅113/07/10

       疾病管制署7/10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2024)年4月針對COVID-19疫苗抗原組成建議使用單價JN.1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另歐盟與鄰近日本、韓國亦同時採用單價JN.1疫苗。目前國內外疫情仍以JN.1為主流病毒株,考量KP.2及KP.3變異株為JN.1衍生後代,且兩者與JN.1之間棘蛋白突變位點差異小,經昨(9)日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以單價JN.1疫苗因應我國今年秋冬面臨COVID-19之疫情,儘早提供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防範新冠侵襲。
       疾管署說明,另經參依美國CDC針對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之安全性,考量併同接種可提升接種率,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因此,今年10月1日起單價JN.1疫苗將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由於今年秋冬供應之莫德納疫苗12歲以上為單劑型(0.5mL/劑),12歲以下為多劑型(0.25mL/劑/每瓶10劑),相關接種期程及建議如下:
一、接種時程與對象:
(一)第一階段(今年10月1日起):同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第二階段(今年11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接種建議:
(一)滿6個月至4歲幼兒:
1.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2劑,2劑間隔4週(28天)以上;
2.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1劑,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二)滿5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接種1劑,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疾管署說明,後續將依疫苗進口期程再另行公布相關接種規劃資訊,以提供國人接種,增進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 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民眾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止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第27週(6/30-7/6)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10.5萬餘人次,較第26週約10.3萬人次略增2.2%,惟增幅趨緩;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目前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至7月31日止
      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
      疾管署表示,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 COVID-19 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 XBB 疫苗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上週(7/2-7/8)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25-7/1)新增931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上週(7/1-7/7)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24-6/30)3.0萬人次下降13%,惟全球COVID-19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國內疫情亦持續升溫,接種新冠XBB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門急診就醫及住院機率,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6.6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0.75萬劑,仍提醒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疫情將於7月中旬前達高峰。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8%及39%,惟近期呈下降趨勢;KP.2占比為23%及24%,LB.1占比為18%及7%,及KP.3占比為14%及20%,占比上升;另XDV.1占比則為5%及7%,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JN.1為需留意變異株(VOI),餘均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皆具免疫逃脫性,傳播力較佳等特性,惟疾病嚴重度尚未增加;目前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仍有效。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因應COVID-19及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籲請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113/07/04

     
      疾病管制署7/4表示,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另流感疫情亦處於流行階段,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籲請積極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醫療照護機構是包含多樣性微生物菌叢的複雜環境,且病人與機構住民多為具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尤其當社區進入疫情流行階段,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必將隨之增加,為避免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不僅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也可降低呼吸道直接或間接暴露於病原體的風險。倘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非必要應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另倘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亦應佩戴口罩。醫療照護機構並可視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實務現況,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加強區域管理措施。
      現階段COVID-19之疫情防治回歸常態管理,為確保醫療照護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疾管署訂有醫療照護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提供醫療照護機構依實務執行情形內化辦理,醫療照護機構除在出入口及醫療照護區域,提醒配合前述佩戴口罩相關建議措施外,還包括:病人分流及集中照護機制、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陪探病管理、健康監測、環境控制等感染管制作為,醫院及照護機構並可視國內外疫情、社區傳播風險與實務所需,適時強化各項措施及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以降低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醫療照護機構為高傳播風險之場所,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的傳播風險,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疫情需求或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建議及強化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時,請配合執行,並遵循呼吸道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共同保護自己、親友和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之健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舊版(雙價BA4/5或單價原始株)疫苗,對於目前疫情皆已不具有效保護力,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83.2萬人次,上週(6/24-6/30)接種2.9萬人次,較前週(6/17-6/23)2.5萬人次增加16%,民眾接種意願有升高;全國接種率11.5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89%、1.97%。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0.1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1.3萬劑。
     另外,近期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時,查看疫苗瓶身標示效期至今(2024)年5月,發生質疑疫苗效期一事,疾管署在此說明,針對莫德納XBB疫苗效期,依廠商所提文件業於今年5月22日經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核同意成品架儲期在-15°C 至-50°C儲存條件下,由原廠製造日起9個月展延為12個月,因此目前庫存之效期均已展延至今年8月24日至27日以及11月15日,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請安心接種。
      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做好防蚊措施,才能快樂出遊平安歸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國內上週(6/25-7/1)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1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及泰國(各2例)、索馬利亞(1例),今年累計11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57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58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泰國及馬爾地夫各9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及寮國疫情上升,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99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呼籲,暑假期間出國旅遊盛行,前往前述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
      疾管署強調,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也提醒,近日受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各地均有豪雨或大雨發生,疾管署籲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