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最新疫情
[最新疫情]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 113/09/03
疾管署9/3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請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最新疫情]M痘上週新增4例本土個案,國內外疫情持續,上週M痘疫苗接種1,496人創今年新高,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113/09/03
疾病管制署9/3公布國內上週(8/27-9/2)新增5例M痘(Mpox)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病例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20多歲至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8月21日至8月2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另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9月2日累計確診409例病例(386例本土及23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50例(4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今年截至第35週累計報告約10,429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美洲(36.8%)及非洲(33.2%),5月起整體疫情上升,以非洲區尤為明顯,主要係因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Ib亞型之疫情所致,鑑於該亞型病毒之致死率較高, WHO前於8/14宣布此波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除加強流行區疫情管制,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餘多國僅報告零星病例,澳洲則自今年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8月已報告3百餘例,且仍在升高,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說明,為因應此波M痘疫情,疾管署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並加強機場、港埠檢疫工作,積極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另依據國際文獻指出部分Ib型病毒有基因缺損可能導致常用之世衛建議的Clade I分型檢驗誤判,疾管署已依文獻發布之Clade Ib型核酸檢驗方法(Real-Time PCR)建置國內快速檢驗技術,9月2日已上線使用,針對M痘確定個案檢體進行分型檢測,可加速Ib型的檢驗。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1日已有83,77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4,641人,上週(8/26-9/1)接種1,496人次,較前一週(8/19-8/25)增加約2成,為今年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者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9,12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請落實飲食與手部衛生,共同防範病毒性腸胃炎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全國近四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 79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 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
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貝類等水產品),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另外,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個案,疫情持續下降,惟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公布國內上週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60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05年同期相當;其中53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41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皆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31-8/15,皆具慢性病史,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6例個案均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雖疫情持續下降,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暑假出國熱潮所致,登革熱及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續創五年同期新高,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返國後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 113/08/27
疾病管制署8/27表示,國內上週(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8/19-8/23)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度,其中2例為前往旅遊之同行者;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及越南疫情上升,泰國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10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鄰近國家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印度截至6/30報告3,066例,以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及卡納塔克邦較為嚴峻;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7萬例為多。
疾管署強調,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尤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惟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再次呼籲,近日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籲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最新疫情]9月1日起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並修訂病例定義,國內重症風險持續,請落實個人衛生習慣並儘快接種XBB疫苗 113/08/20
疾病管制署8/20表示,考量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為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為「1週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床條件為「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眾權益。
疾管署說明,上週(8/13-8/19)新增27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8/6-8/12)新增347例下降,低於流行閾值,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5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7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6%及27%為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表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韓國COVID-19住院數呈上升趨勢,美國陽性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及中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近28天(6/24至7/21)期間,與前28天期間相比,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30%和26%。於7月下旬(7/15至7/21)之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3.1.1、KP.2占比分別為29.4%、25.7%、18.6%、12.8%,惟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已較前一週下降,惟至8月底仍可能出現個案,提醒醫療院所仍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20
疾病管制署8/20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35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2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臺中市1例,年齡介於 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25-8/14,其中14例具有慢性病史,6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15例個案均在住院中,其中1例於加護病房治療。另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為8/13已公布個案),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17例已較前一週新增19例減少,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本土M痘上週新增4例,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113/08/20
疾管署署8/20表示,國內上週(8/13-8/19)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居住縣市為北部1例及南部3例,發病日則介於 8月8日至8月1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均無M痘疫苗接種紀錄。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2024)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381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4例(41例本土及3例境外),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疾管署說明,人類M痘疫情始於非洲,原係透過接觸囓齒類或靈長類動物感染,曾分別於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西非(奈及利亞)出現較大疫情,其中中非之病毒傳播力及致死率較高,稱作第I型,西非之病毒症狀相對緩和,稱為第II型,二型病毒爆發後均於流行區域內持續存在。2022年,第II型發展出能透過人際接觸傳染之IIb型,並引發全球大流行,惟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當時仍以第I型動物傳人為主。直至2023年3月,DRC發現首例第I型性傳播案例;同年9月,該國南基伍省爆發明顯為人際(性)傳播之第I型疫情(後續稱作Ib型);今年6月,Ib型疫情陸續蔓延至該國北基伍省,及鄰國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等,亦透過跨國移動傳播至肯亞,其中蒲隆地已爆發數百例規模之疫情。WHO已於8月14日宣告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非洲CDC統計今年截至8月16日非洲各國累計報告18,737例病例,其中3,101例確診,541例死亡。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8日已有81,857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743人,上週(8/12-8/18)接種807人次,較前一週(8/5-8/11)增加約3成5,為近3個月單週新高,顯示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其風險意識已逐漸提升;惟仍有約28,114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也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預計八月份將較七月份完成2倍的接種人次,目前全國共23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請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WHO宣布M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籲請如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入境時如有疑似症狀,主動告知檢疫人員;符合M痘疫苗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113/08/15
疾管署說明,我國M痘疫情仍繼續升溫,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為提醒注意,疾管署即日起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另將持續嚴密監測國際疫情趨勢,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疾管署指出,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除提升前述高風險國家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並持續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外,將在機場、港埠以多元方式宣導出國旅客注意國際疫情和自身防護,並積極整備國內防疫量能,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同時已預定於8/16召開民間團體座談會加強社群宣導,後續亦邀集感染症相關領域專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等,並依專家建議研議強化M痘防治策略及調整疫苗接種對象。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
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請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如有前往高風險國家或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旅遊期間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也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有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入境後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個案,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風險較高,提醒醫療院所均要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即時就醫及通報診治 113/08/13
疾管署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臺南市4例、臺中市2例、嘉義縣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惟目前仍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113/08/13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8%及31%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7%、LB.1占15%、JN.1占10%及XDV.1占5%;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4%、KP.2占18%、JN.1占14%及XDV.1占8%,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非洲及東南亞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為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中國自7月初陽性率持續上升,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下降惟仍處高點,另義大利、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91.2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9%,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36%、2.45%;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4.5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900餘劑。由於國內外疫情持續,且國內本土併發症確定病例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上週新增5例,疫情持續升溫,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8/13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緩升,但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且原僅流行於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之Ib亞型病毒,近期陸續擴散至鄰近國家,鑑於Ib亞型病毒相較全球流行之IIb亞型,致死率較高(DRC整體致死率約3.6%),WHO明日將開會評估是否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鄰近國家/地區部分,中國、越南、泰國疫情持續,澳洲自5月起出現明顯疫情,截至7月累計報告192例,且病例數仍持續上升,須密切監測發展趨勢。
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為,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11日已有81,256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3,503人,仍有約27,753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提醒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肺炎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父親節守護爸爸健康,呼籲爸爸們踴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免疫保護力113/08/06
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8月5日累計199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23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占38%(75例)、男性占61%(122例)為多;另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去(2023)年肺炎死亡1.7萬人,已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為女性1.5倍,顯示男性更須注意防範肺炎威脅。
疾管署呼籲,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為確保完整免疫保護力,請65歲以上者依接種建議完成1劑13價疫苗及1劑23價疫苗接種,如有其中任一劑尚未接種者,應於間隔1年後完成接種。另提醒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則「間隔至少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請符合者儘速安排接種。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惟目前仍處流行期,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113/08/06
疾病管制署8/6表示,上週(7/30-8/5)新增44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23-7/29)新增584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0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9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流行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預計8月下旬可脫離流行期。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3%及29%為多;本土病例其次依序為KP.2占25%、LB.1占18%、JN.1占11%及XDV.1占11%;境外病例其次依序為LB.1占22%、JN.1占22%、KP.2占16%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非洲、歐洲、美洲、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區上升,東地中海區則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日本病例數連續12週上升,美國陽性率及急診就診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英國、紐西蘭、中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仍高。JN.1及其衍生變異株KP.2、KP.3為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提醒,暑假旅遊機會多,同時病毒傳播風險也升高,如有出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國內類鼻疽疫情五年同期最高,提醒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及時通報與診治113/08/06
疾病管制署8/6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疾管署今日再度發布致醫界通函,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2024)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最新疫情]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呼籲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
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雖降但仍處流行期,須留意重症風險,建議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表示,上週(7/23-7/29)新增58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16-7/22)新增773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24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仍處流行期,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及KP.3皆占24%為多,LB.1占21%呈上升,其次為KP.2及XDV.1,占比分別為17%及12%;境外以KP.3占28%為多,其次依序為JN.1占22%、LB.1占21%、KP.2占15%及XDV.1占10%,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全球COVID-19陽性率持續上升,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部分國家如美國自5月中旬以來陽性率持續上升,日本病例數已連續11週上升,希臘、比利時等國家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6月(5/27-6/23)新增逾13.5萬例病例及2,000例死亡,住院數及重症數較前1個月分別上升31%及12%;於6月下旬(6/17-6/23)之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2占比分別為40.3%、30.3%、16.7%,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惟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8%、2.34%;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69.4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020劑。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國際間多數國家疫情上升,且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升高,請規劃旅遊者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境外移入登革熱和屈公病病例為五年同期新高,並提醒赴東南亞落實防蚊措施 113/07/30
疾病管制署7/30表示,國內上週(7/23-7/29)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29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臺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印尼(5例)、越南(3例)、菲律賓(2例)、印度及馬爾地夫(各1例);今年累計155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84例),感染國家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其中以印尼77例、馬來西亞20例、馬爾地夫13例及泰國13例為多。
疾管署另說明,國內上週(7/23-7/29)新增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今年累計6例境外移入,均為外國籍個案,感染國家分別菲律賓(3)、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各1),高於近5年同期病例數;近5年屈公病累計21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本國籍個案4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巴拉圭2例、柬埔寨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柬埔寨、寮國、泰國及斯里蘭卡疫情上升,馬來西亞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83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908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此外,泰國及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惟鄰近國家整體疫情低於去年同期;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報告近36萬例,以南美洲巴西35萬例為多。
疾管署提醒,凱米颱風過境時夾帶豐沛雨量,造成多處地區淹水及環境中積水容器增加,加上全臺氣溫炎熱,適合病媒蚊生長且降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請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清除以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清理並打造無蚊家園,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國際間登革熱疫情流行,國內境外移入病例較近幾年高,尤以東南亞國家為多,故暑假期間如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雖降,但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另鄰近日本疫情持續上升,建議出國前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表示,上週(7/16-7/22)新增77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9-7/15)新增896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2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0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占比37%為多,KP.3、KP.2及XDV.1占比上升,分別為18%、17%及11%,LB.1占比為16%,呈下降;境外以JN.1占29%及KP.3占26%為多,其次依序為KP.2占17%、LB.1占12%及XDV.1占12%,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指出,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7/8-7/14)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近期正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請規劃前往日本者,應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1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4%、2.3%;由於國際疫情仍為流行,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0.8萬劑、Novavax XBB疫苗僅約2,4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疾管署公布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提醒留意飲食安全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公布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也是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為南部5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7月13日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至急診,7月14日醫師通報採檢送驗,於7月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個案插管尚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為絕對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可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此類中毒多為食入之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如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或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肉毒桿菌產生之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先澈底加熱,以確保飲食安全。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
疾管署呼籲,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之後,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診療病患發現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儘速檢驗釐清致病原因及對症治療,並給予病患妥適的照護,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7月已新增13例M痘病例,疫情再升溫,尤其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呼籲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23
疾病管制署7/23公布國內上週(7/16-7/22)新增4例M痘(Mpox)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且未曾接種M痘疫苗,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歲,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中部1例,發病日介於7月6日至7月1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確診, 7月已累計13例M痘病例,為去年10月以來單月新高,且有超過8成未接種過M痘疫苗,疫情再升溫,呼籲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提升防護力,保護自己也提升群體免疫力,以保護所愛的人。
疾管署表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22日累計確診388例病例(366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9例(26例本土及3例境外),尤其7月已新增13例本土個案,相較於5月新增2例、6月新增6例,本土M痘疫情持續升溫,且今年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存在,經統計確診個案中有8成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提醒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此外,疾管署提醒,暑期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需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臉部或四肢有皮疹水泡即不宜前往,避免造成疾病傳播,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疾管署統計,隨著6月、7月通報病例增加,7週以來疫苗接種3,362人,截至7月21日已有80,401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762人,仍有約27,639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205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部分院所亦有提供社區外展服務及夜間、假日門診服務。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而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暑假假期國際旅遊頻繁,以及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另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國內今年百日咳疫情為五年同期新高,包含3起家庭群聚事件,籲請嬰幼兒照顧者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並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新增4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案1)、南部家庭群聚之2個月大男嬰(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案2之母,接觸者採檢)、北部家庭群聚之40多歲女性(案4,6月27日確診1個月大男嬰之母)。案1至案3發病日介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咳嗽、呼吸喘、流鼻涕、嗜睡等症狀,於7月9日至7月15日間確診;案4為經接觸者採檢後於7月8日確診,其餘3名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除案1持續住院治療外,其餘個案皆已出院。衛生單位均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及預防性投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含)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
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已過高峰,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降10%,7月仍處流行期聚會出遊注意防範 113/07/16
疾管署7/16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處流行期,第28週(7/7-7/13)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9.6萬餘人次,較第27週約10.7萬人次下降10%;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
疾管署統計,上週(7/9-7/15)新增61例流感併發重症(55例A型H1N1、1例A型H3N2、4例A未分型、1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死亡(8例A型H1N1、1例A型H3N2、1例A未分型、1例B型),65歲以上占82% (其中近七成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15累計1,329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占57%為多;死亡262例中,65歲以上長者占71% (其中七成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已過高峰但仍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表示,上週(7/9-7/15)新增89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2-7/8)新增987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0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99例略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7.6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1%、2.2%;惟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3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5,0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高點且仍處流行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9%及36%,較前一週持平;LB.1占比為20%及9%,KP.3占比為17%及22%,KP.2占比為13%及20%,XDV.1占比則為7%及8%;近四週本土LB.1及KP.3占比上升,KP.2占比下降,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單週增5例創今年新高,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上週(7/9-7/15)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青壯年男性,居住縣市均為北部,發病日介於6月20日至7月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4例個案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疾管署提醒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15日累計確診384例病例(362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5例(22例本土及3例境外),而7月已新增9例本土個案,相較6月新增6例,疫情呈上升趨勢,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持續,鄰近國家/地區以中國、香港、越南、泰國及澳洲等國疫情較明顯,其中澳洲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須密切觀察發展趨勢,另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印尼等則僅報告零星病例。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14日已有80,15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505人,仍有約27,645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
疾管署提醒,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假期、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防蚊措施 113/07/12
病管制署7/12公布國內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男性,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時因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由桃園機場檢疫站採檢送驗,後經7月9日二次採檢,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個案及同住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並給予個案及接觸者衛教,後續將持續進行社區監測至8月2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占80%),分別為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3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菲律賓等計92個國家/地區列為近期或先前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之國家,本署亦已於2020年11月6日將菲律賓疫情提升為第一級:注意。鄰近之東南亞國家,泰國及新加坡持續報告病例,泰國今年迄今報告148例,新加坡多屬零星個案累計8例,皆與去年同期相當;南美洲國家以巴西疫情較為嚴峻,截至5月25日報告逾2萬例,囿於各國醫療檢驗資源不等,部分國家未公布病例數。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疾病管制署7/10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2024)年4月針對COVID-19疫苗抗原組成建議使用單價JN.1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另歐盟與鄰近日本、韓國亦同時採用單價JN.1疫苗。目前國內外疫情仍以JN.1為主流病毒株,考量KP.2及KP.3變異株為JN.1衍生後代,且兩者與JN.1之間棘蛋白突變位點差異小,經昨(9)日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以單價JN.1疫苗因應我國今年秋冬面臨COVID-19之疫情,儘早提供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防範新冠侵襲。
疾管署說明,另經參依美國CDC針對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之安全性,考量併同接種可提升接種率,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因此,今年10月1日起單價JN.1疫苗將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由於今年秋冬供應之莫德納疫苗12歲以上為單劑型(0.5mL/劑),12歲以下為多劑型(0.25mL/劑/每瓶10劑),相關接種期程及建議如下:
一、接種時程與對象:
(一)第一階段(今年10月1日起):同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第二階段(今年11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接種建議:
(一)滿6個月至4歲幼兒:
1.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2劑,2劑間隔4週(28天)以上;
2.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1劑,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二)滿5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接種1劑,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疾管署說明,後續將依疫苗進口期程再另行公布相關接種規劃資訊,以提供國人接種,增進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民眾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止 113/07/09
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
疾管署表示,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 COVID-19 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 XBB 疫苗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上週(7/2-7/8)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25-7/1)新增931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上週(7/1-7/7)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24-6/30)3.0萬人次下降13%,惟全球COVID-19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國內疫情亦持續升溫,接種新冠XBB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門急診就醫及住院機率,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6.6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0.75萬劑,仍提醒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疫情將於7月中旬前達高峰。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8%及39%,惟近期呈下降趨勢;KP.2占比為23%及24%,LB.1占比為18%及7%,及KP.3占比為14%及20%,占比上升;另XDV.1占比則為5%及7%,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JN.1為需留意變異株(VOI),餘均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皆具免疫逃脫性,傳播力較佳等特性,惟疾病嚴重度尚未增加;目前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仍有效。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因應COVID-19及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籲請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113/07/04
醫療照護機構是包含多樣性微生物菌叢的複雜環境,且病人與機構住民多為具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尤其當社區進入疫情流行階段,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必將隨之增加,為避免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不僅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也可降低呼吸道直接或間接暴露於病原體的風險。倘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非必要應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另倘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亦應佩戴口罩。醫療照護機構並可視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實務現況,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加強區域管理措施。
現階段COVID-19之疫情防治回歸常態管理,為確保醫療照護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疾管署訂有醫療照護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提供醫療照護機構依實務執行情形內化辦理,醫療照護機構除在出入口及醫療照護區域,提醒配合前述佩戴口罩相關建議措施外,還包括:病人分流及集中照護機制、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陪探病管理、健康監測、環境控制等感染管制作為,醫院及照護機構並可視國內外疫情、社區傳播風險與實務所需,適時強化各項措施及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以降低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醫療照護機構為高傳播風險之場所,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的傳播風險,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疫情需求或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建議及強化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時,請配合執行,並遵循呼吸道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共同保護自己、親友和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之健康。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說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舊版(雙價BA4/5或單價原始株)疫苗,對於目前疫情皆已不具有效保護力,提醒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 283.2萬人次,上週(6/24-6/30)接種2.9萬人次,較前週(6/17-6/23)2.5萬人次增加16%,民眾接種意願有升高;全國接種率11.5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89%、1.97%。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0.1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1.3萬劑。
另外,近期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時,查看疫苗瓶身標示效期至今(2024)年5月,發生質疑疫苗效期一事,疾管署在此說明,針對莫德納XBB疫苗效期,依廠商所提文件業於今年5月22日經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核同意成品架儲期在-15°C 至-50°C儲存條件下,由原廠製造日起9個月展延為12個月,因此目前庫存之效期均已展延至今年8月24日至27日以及11月15日,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請安心接種。
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前往登革熱流行國家時做好防蚊措施,才能快樂出遊平安歸 113/07/02
疾病管制署7/2表示,國內上週(6/25-7/1)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1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及泰國(各2例)、索馬利亞(1例),今年累計113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57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58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泰國及馬爾地夫各9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及寮國疫情上升,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998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41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呼籲,暑假期間出國旅遊盛行,前往前述登革熱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
疾管署強調,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也提醒,近日受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各地均有豪雨或大雨發生,疾管署籲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環境,將積水倒掉,澈底清除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留下的容器也要刷洗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攜手打造無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