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專區

國內外最新疫情

[最新疫情]國內今年百日咳疫情為五年同期新高,包含3起家庭群聚事件,籲請嬰幼兒照顧者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並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新增4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案1)、南部家庭群聚之2個月大男嬰(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案2之母,接觸者採檢)、北部家庭群聚之40多歲女性(案4,6月27日確診1個月大男嬰之母)。案1至案3發病日介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咳嗽、呼吸喘、流鼻涕、嗜睡等症狀,於7月9日至7月15日間確診;案4為經接觸者採檢後於7月8日確診,其餘3名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除案1持續住院治療外,其餘個案皆已出院。衛生單位均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及預防性投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含)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
      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
       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已過高峰,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降10%,7月仍處流行期聚會出遊注意防範 113/07/16

      疾管署7/16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處流行期,第28週(7/7-7/13)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9.6萬餘人次,較第27週約10.7萬人次下降10%;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
      疾管署統計,上週(7/9-7/15)新增61例流感併發重症(55例A型H1N1、1例A型H3N2、4例A未分型、1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死亡(8例A型H1N1、1例A型H3N2、1例A未分型、1例B型),65歲以上占82% (其中近七成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15累計1,329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占57%為多;死亡262例中,65歲以上長者占71% (其中七成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COVID-19疫情已過高峰但仍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個人衛生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表示,上週(7/9-7/15)新增89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2-7/8)新增987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0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99例略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7.6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1%、2.2%;惟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個案 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3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5,0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處高點且仍處流行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9%及36%,較前一週持平;LB.1占比為20%及9%,KP.3占比為17%及22%,KP.2占比為13%及20%,XDV.1占比則為7%及8%;近四週本土LB.1及KP.3占比上升,KP.2占比下降,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最新疫情]本土M痘單週增5例創今年新高,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呼籲符合對象儘速打疫苗,提升防護力 113/07/16

      疾病管制署7/16公布國內上週(7/9-7/15)新增5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皆為青壯年男性,居住縣市均為北部,發病日介於6月20日至7月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4例個案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疾管署提醒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15日累計確診384例病例(362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25例(22例本土及3例境外),而7月已新增9例本土個案,相較6月新增6例,疫情呈上升趨勢,夏季大型人潮聚集活動眾多,預期疫情將持續升高。
依據WHO及各國監測資料,今年全球疫情持續,鄰近國家/地區以中國、香港、越南、泰國及澳洲等國疫情較明顯,其中澳洲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須密切觀察發展趨勢,另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印尼等則僅報告零星病例。
      疾管署呼籲,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該署也提醒,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14日已有80,15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2,505人,仍有約27,645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
      疾管署提醒,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假期、七夕情人節將至,社交活動頻率大增,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最新疫情]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前往流行地區做好防蚊措施 113/07/12

      疾病管制署7/12公布國內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男性,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時因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由桃園機場檢疫站採檢送驗,後經7月9日二次採檢,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個案及同住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並給予個案及接觸者衛教,後續將持續進行社區監測至8月2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占80%),分別為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3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菲律賓等計92個國家/地區列為近期或先前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之國家,本署亦已於2020年11月6日將菲律賓疫情提升為第一級:注意。鄰近之東南亞國家,泰國及新加坡持續報告病例,泰國今年迄今報告148例,新加坡多屬零星個案累計8例,皆與去年同期相當;南美洲國家以巴西疫情較為嚴峻,截至5月25日報告逾2萬例,囿於各國醫療檢驗資源不等,部分國家未公布病例數。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最新疫情]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演變及世界衛生組織疫苗株建議,將採用單價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防範秋冬疫情威脅113/07/10

      疾病管制署7/10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2024)年4月針對COVID-19疫苗抗原組成建議使用單價JN.1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另歐盟與鄰近日本、韓國亦同時採用單價JN.1疫苗。目前國內外疫情仍以JN.1為主流病毒株,考量KP.2及KP.3變異株為JN.1衍生後代,且兩者與JN.1之間棘蛋白突變位點差異小,經昨(9)日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以單價JN.1疫苗因應我國今年秋冬面臨COVID-19之疫情,儘早提供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防範新冠侵襲。
       疾管署說明,另經參依美國CDC針對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之安全性,考量併同接種可提升接種率,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因此,今年10月1日起單價JN.1疫苗將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由於今年秋冬供應之莫德納疫苗12歲以上為單劑型(0.5mL/劑),12歲以下為多劑型(0.25mL/劑/每瓶10劑),相關接種期程及建議如下:
一、接種時程與對象:
(一)第一階段(今年10月1日起):同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第二階段(今年11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實施對象)。
二、接種建議:
(一)滿6個月至4歲幼兒:
1.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2劑,2劑間隔4週(28天)以上;
2.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1劑,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二)滿5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接種1劑,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與前1劑間隔12週(84 天)以上。
疾管署說明,後續將依疫苗進口期程再另行公布相關接種規劃資訊,以提供國人接種,增進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最新疫情]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呼籲出國留意防蚊措施,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國內上週(7/2-7/8)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2024)年截至7/8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2例), 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3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1例),今年累計119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5-68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61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泰國10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
      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多較去年同期嚴峻,且持續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及泰國疫情上升,越南疫情處上下波動;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近1,02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近865萬例報告數為多,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國疫情亦屬嚴峻。
     疾管署表示,暑假期間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無本土病例發生,但不可掉以輕心,近期各地常有午後雷陣雨,呼籲民眾雨後務必檢查住家周遭是否有積水處,落實「巡、倒、清、刷」,將積水清除,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減少病媒蚊孳生。
 

[最新疫情]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止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第27週(6/30-7/6)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10.5萬餘人次,較第26週約10.3萬人次略增2.2%,惟增幅趨緩;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目前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至7月31日止
     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
      疾管署表示,若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
      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最新疫情]國內 COVID-19 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請尚未接種新冠 XBB 疫苗儘速接種,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113/07/09

 
      疾病管制署7/9表示,上週(7/2-7/8)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25-7/1)新增931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上週(7/1-7/7)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24-6/30)3.0萬人次下降13%,惟全球COVID-19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國內疫情亦持續升溫,接種新冠XBB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門急診就醫及住院機率,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6.6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0.75萬劑,仍提醒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疫情將於7月中旬前達高峰。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8%及39%,惟近期呈下降趨勢;KP.2占比為23%及24%,LB.1占比為18%及7%,及KP.3占比為14%及20%,占比上升;另XDV.1占比則為5%及7%,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JN.1為需留意變異株(VOI),餘均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皆具免疫逃脫性,傳播力較佳等特性,惟疾病嚴重度尚未增加;目前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仍有效。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最新疫情]因應COVID-19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籲請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113/07/04

        疾病管制署7/4表示,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另流感疫情亦處於流行階段,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籲請積極配合口罩佩戴建議及醫療照護機構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醫療照護機構是包含多樣性微生物菌叢的複雜環境,且病人與機構住民多為具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尤其當社區進入疫情流行階段,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風險必將隨之增加,為避免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傳播,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不僅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也可降低呼吸道直接或間接暴露於病原體的風險。倘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非必要應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另倘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亦應佩戴口罩。醫療照護機構並可視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實務現況,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加強區域管理措施。
      現階段COVID-19之疫情防治回歸常態管理,為確保醫療照護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疾管署訂有醫療照護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提供醫療照護機構依實務執行情形內化辦理,醫療照護機構除在出入口及醫療照護區域,提醒配合前述佩戴口罩相關建議措施外,還包括:病人分流及集中照護機制、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陪探病管理、健康監測、環境控制等感染管制作為,醫院及照護機構並可視國內外疫情、社區傳播風險與實務所需,適時強化各項措施及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以降低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醫療照護機構為高傳播風險之場所,為降低疾病於醫療照護機構內的傳播風險,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疫情需求或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建議及強化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時,請民眾配合執行,並遵循呼吸道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共同保護自己、親友和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之健康。
 
<